六译馆医学丛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学丛书。六译馆丛书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

http://qihuangzhishu.com/191/709.htm

六译馆医学丛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学丛书。六译馆丛书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681.htm

离合真邪素问第二十七篇_【黄帝内经

...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27.html

知形志所宜_黄帝内经太素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阳明多血气”至“少阴少血多气”,灵枢卷十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篇亦有此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身之貌也。志,心之志也。心以主脉,以其心劳,邪气伤脉,心之应也,故以灸刺补泻脉病也。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筋劳,邪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06/82.htm

三疟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小寒迫之”素问作“水寒”二字,新校正云:“甲乙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据此,则本书下“寒”字疑衍。]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病盛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夏遇小寒,藏于腠理...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6-6.html

留针补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刺留针时补泻的方法。补法的留针,目的在于待气,故气至后稍加捻运即行出针。素问·离合真邪:“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泻法的留针,目的在于散邪,故气至后,尚须持续捻运,待邪气散尽方可出针。素问...

http://qihuangzhishu.com/191/758.htm

针刺补泻的原则_中医刺灸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全角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cijiu/113-20-1.html

知官能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谋”。知解结;结谓病脉坚紧,破而平之。八也。知补虚泻实,上下之气;能知补泻上下之气。九也。平按:灵枢“之气”作“气门”。明于四海,审其所在;髓、血、气、谷四海,审知虚实所在。十也。平按:灵枢“明”下有“通”字。审寒热淋露;因于露风,...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0-8.html

九针之二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编者按:太素此卷后有九刺十二刺二篇,萧本未收。本次校点从仁和寺本、盛文堂本补入,并依萧氏体例,以灵枢素问甲乙经校勘。...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23-0.html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盛,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盛、...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876.html

共找到467,1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