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经·第三十九章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31.html

老子·德经·第七十一章评析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64.html

老子·德经·第五十三章评析

...杨兴顺说“‘盗夸’之人过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却在挨饿。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伏下极大的危机。‘祸莫大于...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45.html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评析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55.html

注_《老子集注》

...其实与后面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意思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原则来自对象、客体。如果这个客体是物质性的,那么老子几乎就是“唯物主义”了;但老子的客体是精神性的。 另外,关于山与水的故事我们在孔子那里也能听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482.html

老子的价值观_道家_【文学360】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26.html

第六十章_《老子道德经校释》

...老子。又王道曰“传曰‘国将兴,听于人;国将亡,听于神。’圣人以道临天下,则公道昭明,人心纯正,善恶祸福,悉听于人;而妖诞之说,阴邪之气,举不得存乎其间,故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严可均曰御注作“伤民”,下二句亦然。 谦...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76.html

老子他说》第三章现代化好人与老人的表扬法_道家_【文学360】

...让贤去吧(一笑)。我们由这两个故事,大概就可以知道,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在老子当时的社会,在那个历史政治的形态中,“尚贤”已经是一种毛病,因此他提出这句话来。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其实,人类历史上千古兴亡的人物,从作人与做事两个立场来讲...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00.html

老子·德经·第五十章评析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42.html

老子他说》第二十一章老子的物是什么东西_道家_【文学360】

...必然影响它的美感,这之间的微妙之处,很难阐述清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我们后世许多研究老子哲学的人中,有一派说老子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为在老子的书中有好多处,提到“物”字。这一点确须特别注意,在春秋时代,并没有所谓唯心、唯物的理论...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451.html

共找到432,07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