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日气血循行略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曰∶凡子午卯酉日阴交于阳,气不足,其痘多攻,寅申巳亥日,阳会于阴,血不足,其痘多剥,辰日阳气行下,血留不进,其痘补血。戌日阴气行上,气留不足,其痘补气,丑未日气血均行,其痘多吉,此以时日阴阳立说也。然人身气血虚实,一览可知,且性禀阴阳各异,...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31-21.html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_中医辩证气血津液_【中医宝典】

...气血失调,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的生化不足、耗损过多或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及气的运动失常,即,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病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399.html

何为气虚、血虚、气血两虚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如出现易汗出、周身倦怠乏力、精神萎顿、水肿等征象。 从发病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通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63.html

气血同病_中医辩证气血津液_【中医宝典】

...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和血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两者生理上维持协调平衡;病理上,又常常互相影响,或同时发病,或互为因果。归纳起来,临床上常见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384.html

气血津液病证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而其主要的证候有如下几种。气虚1.主要脉症精神萎顿,倦怠,四肢乏力,眩晕,白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为一系列元气耗损,脏腑...

http://qihuangzhishu.com/76/101.htm

气血失调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使体内血液大量丧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时生成和补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导致生成血液的物质减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

http://qihuangzhishu.com/44/117.htm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_《疡医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于阳,气不足,其痘多攻;寅、申、巳、亥日,阳会于阴,血不足,其痘多剥。辰日阳气行下,血留不进,其痘补血,戌日阴气行上,气留不足,其痘补气;丑未日气血均行,其痘多吉;此以阴阳立说也。然人身气血虚实,一览可知,且性禀阴阳各异,岂可拘一定之时候,...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yidaquan/344-37-12.html

气血的解释_气血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中医指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 qi and blood 气血俱动。——唐· 李朝威《柳毅传》 气血两虚 国语辞典 中醫指人體內的氣和血。 抱朴子.內篇.勤求:「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稟氣血於父母。」 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況且姑娘這病,...

http://hanwen360.com/c/168710.html

气血两虚证_中医辩证气血津液_【中医宝典】

...气血两虚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气虚证与血虚证并见为诊断...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b32382.html

气血盛哀_《针灸素难要旨》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曰∶刺之有约乎?曰∶眉美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气血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而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

http://qihuangzhishu.com/780/63.htm

共找到77,65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