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少阴证_《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刘××,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病因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遂成温病。证候 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延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54-4.html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_《质疑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因何也。若谓冬时受寒,而必逆决为春之必变为温病也,夏之必变为热病也,则凿而不可稽矣。大约冬伤于寒而即病者,曰伤寒;冬不藏精而春病者,曰温病;夏伤于暑而病热者,曰热病。此三证本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之谓也。...

http://qihuangzhishu.com/274/45.htm

证辑要》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书名。四卷。严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一名医通论,主要选录明、清伤寒、温病家有关辨证、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222.htm

证辑要》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书名。四卷。严鸿志辑于1920年。严氏鉴于六淫所致证于临床上十分多见,有必要加以总结,故将散见于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证纂辑其精要编成本书。卷一名医通论,主要选录明、清伤寒、温病家有关辨证、治法等多方面的论述;卷二以伤寒为主,卷三以温病为主,...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963.htm

伏气温病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是有别于温病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伏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亦有说是感受温邪较深,发病时一开始就见里症的)。本病的特点是一开始即见...

http://qihuangzhishu.com/109/1892.htm

伏气温病_时病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是有别于温病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伏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亦有说是感受温邪较深,发病时一开始就见里症的)。本病的特点是一开始即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fuqiwenbing-1044.html

温病解释之正误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自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则其为广义《伤寒论》明矣。广义伤寒云者,即《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盖伤寒乃外感之总名,《伤寒论》统论外感之书也。惜其书经三国兵燹残缺失...

http://qihuangzhishu.com/723/5.htm

伏邪学说之探讨_【中医宝典】

...系指“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清代刘松峰只承认,否认伏邪,如说: “夫冬月寒厉之气,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从温病学的发展史来看,明清之前,对《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解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07.html

明清温病新说蜂起_【中医宝典】

...外感病治疗方法的学术流派已经孕育成熟,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学术流派已是迫在眉睫。 � 吴有性,字又可,大约生活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吴又可所处的时代,兵事频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975.html

温病兼吐血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温病兼吐血 【病人基本资料】 沧州,吴姓媪,年过七旬,偶得温病兼患吐血。 【病因】 年岁虽高,家庭事务仍自操劳,因劳心过度,心常发热,时当季春,有汗受风,遂得温病,且兼吐血。 【证候】 三四日间表里俱壮热,心中热极之时恒吐血一两口,急饮...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46.html

共找到109,50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