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与五味_中药基础_【中医宝典】

...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a8801.html

小暑的养生_【二十四节气】

...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

http://wenxue360.com/24jieqi/archives/211.html

五味_《内经评文》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pingwen/712-11-9.html

食品五味皆属脾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饮食的五味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脾、肝、肺、心、肾。食物五味对脏腑虽各有偏重,但食物首先是归脾胃,通过脾胃分清泌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以后,然后再分属不同的脏腑,起到濡养作用,因此,可以说蔬菜五味皆属于脾。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178.html

内伤病因_《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饱,晚饭宜少”之说。若饮食无时,亦可损伤脾胃,而变生他病。(二)饮食偏嗜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jichulilun/44-7-2.html

五脏五味补泻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欲坚,急食苦以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

http://wenxue360.com/bcgm/archives/2724.html

病因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七伤奇邪清邪三因山岚痺气伤风伤食湿(湿气)湿毒湿痰湿浊时毒时行戾气时邪实邪食复食肉则复暑暑热暑湿水毒水气水土不服四时不正之气胎毒痰烫火伤天人相应外风外感外寒外伤外湿顽痰微风微邪温热温邪五劳五劳所伤五味偏嗜五邪五志过极五志化火邪(邪气)邪害空窍...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bingyin-2715.html

黄耆五味饮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痘疹仁端录》黄耆五味饮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痘疹仁端录》:黄耆五味饮【处方】炙耆3钱,白芍1钱,苍术1钱,姜蚕1钱,厚朴1钱,白术(土炒)5分,猪苓7分,腹皮7分。【功能主治】痘靥不愈。【用法用量】水煎服。如毒血化尽,...

http://zhongyaofangji.com/h/huangqiwuweiyin.html

五味过量伤五脏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中医认为,咸、甜、酸、苦、辣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但是如果五味过量,就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39.html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_中医方剂书籍汇集【中药方大全】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 四钱 桂枝 四钱 五味子 八分 炙草 三钱治水饮,服小青龙汤汗出后,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面如醉状,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小便难,热流阴股,时眩冒者。汗后阳亡,木气失根,风气上冲,股口燥气冲...

http://zhongyaofangji.com/yaofang/fulingguizhiwuweigancaotang.html

共找到17,55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1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