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讲师(蔡元培校长定规兼任教员都以讲师聘用)。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
...发现的译文三十二篇,另附录五篇,列为《译文集》第十卷。 〔2〕本篇连同《裴彖飞诗论》的译文,最初发表于《河南》月刊第七期(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即一九○八年八月),署名令飞。据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中说:“这本是奥匈人爱弥耳·赖息用英文写的《匈...
...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
...发表于一九二○年一月《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二号,未收入单行本。 〔2〕周起明 即周作人(1885—1967),又作启明、起孟,鲁迅的二弟。抗日战争时期堕落为汉奸。他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曾发表《读武者小路君作〈一个青年的梦...
...鲁迅文言 1881年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
...8〕评论是“特长即在他的尖锐的笔调,此外别无可称。”然而他希望我们和《现代评论》合作。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我们细考两派文章思想,初无什么大别。”(此刻我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转录上海的《学灯》〔9〕的。原来如此,无怪其然。写完之后,追注。) ...
...继之以骂。那么,就很有意思了,于是就可以由骂而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的罢。 (下略。) 迅〔四月二十三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六日《豫报》副刊。 〔2〕 蕴儒 吕蕴儒,名琦,河南人。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 ...
...耶夫斯基《穷人》,曹靖华译的《白茶》等。《乌合丛书》,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初由北新书局出版。内收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许钦文的《故乡》,高长虹的《心的探险》,向培良的《飘渺的梦及其他》,淦女士(冯沅君)的《卷劝》等。 〔2〕 指...
...》一文之后。 〔2〕 鲁迅批评“打拳热”的文章,有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发表的《随感录三十七》(后收入《热风》),一九一九年二月发表的《拳术与拳匪》(现收入本书)等。 〔3〕 “文艺的分野” 当时创造社成员文章中的常用语,指文艺领域。 〔4〕 “...
...送增田涉君归国〔1〕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2〕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十二月二日 〔1〕 《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日:“作送增田涉君归国诗一首并写讫,诗云:‘扶桑正是秋光好,……。’” 增田涉(1903—...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