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无缘相见。 郭沫若 《蒐苗的检阅》:“的确,我自己很抱歉,我和 茅盾 先生虽然相识,和我们 鲁迅 先生竟缘悭一面。”...
...肤浅的看法。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种皮相之见,不识何以竟能深入人心而牢不可拔。” 偏正式;作宾语;指肤浅看法...
...表示不久就可以攻下。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这最后的抵抗如被冲破,武昌城便指日可下。”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 各地监狱,都有~之苦。 ◎方志敏《狱中记实》一...
...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余幄奇,我无~。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
...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六:“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对上讨好,对下傲慢。 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所谓‘富贵在天’便是打破地上的权威,不走谄上傲下的路去求不义的富贵。”...
...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同“积习难改”。 郭沫若《序〈白毛女〉》:“我们早就呼喊着人民文艺的创造但积习难除,一拿起笔来,总要忸怩作态的。”...
...指完完全全。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犹言罄竹难书。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四:“他们分发到战区以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那真是罄笔难书。”参见“ 罄竹難書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