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载:“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脉阴实是肾阳亢盛,肾阴受劫,故舌苔干燥。《脉经·卷三·心小肠部第二》载:“心象火,与小肠合为府,其喉舌。”是说舌是心之外窍。《脉经·卷四·诊...
...色脉诊的提法始自《内经》,《内经》中色脉相提并论之处很多,《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记载。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说:”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
...羸人脉躁者死。 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死。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死。 人身小而脉往来大者死。 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死。 人身短而脉来往长者死。 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死。 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半日死。(《脉经》云∶尺脉不应寸时如驰,半日死。) 诊五脏六腑...
...。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
...寸强尺弱,女子尺强寸弱。又有六脉细小同等,谓之六阴;洪大同等,谓之六阳。至于酒后脉数大,饭后脉洪缓,久饥脉空,远行脉疾,临诊者皆须详察。”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不容忽视。 舍脉从症与舍症从脉是中医诊断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方法就其实质来谈...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陆定圃《...
...中医以三指搭脉,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及一些患者对脉诊的神化,常常对脉诊认识存在着误区。 一是有些中医,自我贬低中医脉诊。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
...会开中药组方的中医少了!会用中医中药的医生也越来起少了!并不是老百姓不相信中医,而是中医医生的水平让老百姓不相信……这条路再继续下去,中医会灭亡的! 华氏脉诊培训改变了传统的那种中医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比例进行传授,以在实践中去...
...凡小儿五岁以下.三岁以上.只看形.五岁以上.渐可诊脉.呼吸八至是常脉也.九至者病.十至者困.(许氏以大指按三部.十至为发热.五至为内胀.)小儿脉浮而数.主乳痫风热之病.小儿脉浮而数.主五脏壅(因乳热或着绵衣过多如此)小儿脉虚涩.主惊风.(...
...》,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