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字书凡字从票,皆有疾转之义,瘭疽为病,毒发疾转,不旋踵而害人,故其字从票,音同于飘风之飘。治之不可稍缓也。古人谓人受恶风,入于肌脉,变成斯病,盖厉气蕴伏,其痛以治瘭疽。枳实汤方枳实(炒) 射干 升麻 生干地黄(焙) 黄芩(去黑心) ...
...发际疽(图)王肯堂曰∶发际疮,初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妇人患此者多,丈夫患此者少。始因风湿上攻,或因风热上壅,若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者,是发际疽也。(《准绳》)《心法》曰∶此疽生项后发际,形如黍豆,痛如锥刺,痒如火燎,破津...
...避风;仍烧松香,以烟熏疮口良久,用神异膏贴之。其疮不可与厌秽之人见,若不能禁忌,疮口难安,药亦无效。●病痈疽之人,适被庸医用毒药掩 ,或以针刀伤割,不能生肌肉,疮口不合,切不可用急涩敛口药,当只用猪蹄汤、北艾汤相间洗,以神异膏贴之,并服排脓内...
...论曰∶骨疽者,由风入骨解,与热相搏,复为冷湿所折,风热伏结,不得发散,蕴积成毒,之宜治附骨疽。漏芦汤方漏芦(去芦头) 升麻 连翘 麻黄(去根节各一两) 大黄(锉炒一两半) 防己 木香白蔹 沉香(各三分)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
...鹳口疽,乃三阴亏损督脉之经浊气、湿痰流结而成。其患发在尾闾之穴,高骨头尖,初起形似鱼肫,久则突如鹳嘴,朝寒暮热,日轻夜重,溃后稀脓出而无禁,又或鲜血出而不停。凡发此者,壮年犹可,老年为虑。初起宜滋阴除湿汤和之;已成未溃者,和气养荣汤托之;...
...【方歌】鹳口疽生尻尾尖,经属督脉湿痰源,肿如鱼肫溃鹳嘴,少壮易愈老难痊。【注】此证一名锐疽,生于尻尾骨尖处。初肿形如鱼肫,色赤坚痛,溃破口若鹳嘴,属督脉经,由湿痰流结所致。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脓为不足;或流稠脓鲜血为有余。少壮可愈,...
...卷之二 明疮疡有无脓论 明痈疽生于九死部位论 明附骨疽论 明疮疡脓熟不宜开迟论 明疮疡死肉当去论 明疮疡生肉论 明谴刑多生恶疮论 明膏粱之人生恶疮论 明疔疮三十四种形症禁忌论 明疔疮治法论 明阴阳发背痈疽论 明阴疮毒似阳疮症论 明阳疮毒似阴...
...论 明溃疡虚实论 明疮疡属奇经八脉为症论 明疮疡作呕及恶心论 明疮疡作渴论 明疮疡大便秘结论 明疮疡痛痒麻木论 明疮疡已溃未溃发热恶寒论 明疮疡浅深论 卷之二 明疮疡有无脓论 明痈疽生于九死部位论 明附骨疽论 明疮疡脓熟不宜开迟论 明疮疡死...
...病名。皮肤感染与肌肤创伤等之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五常政大论》:“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①疮疡之简称。《外科启玄》卷一:“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②泛指皮肉外伤而言。...
...病名。痈疽生于脑、背、眉、髯、鬓者之总称。见《外科精义》卷上。齐氏认为五发疽大概论之可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其因皆曰滋味与厚衣,衣服厚暖则易招寒;滋味过多,则五脏生热,脏腑积热,则血脉不流,毒气凝滞,...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