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应诏集》第一卷(苏辙·进论五首) 《夏论》苏辙 圣人之道,苟可以安于天下,不求夫为异也。 尧舜传之贤,而禹传之子。 天下以为禹无圣人而传之,而后授之其子孙也。 夫圣人之于天下,不従其所安而为之,而求异夫天下之人,何其用心之浅邪?昔者...
...《栾城集》第四十卷(苏辙·右司谏论时事十七首) 《三乞罢青苗状〈初四日与东省同上》苏辙 右臣等屡有封事,乞罢青苗,皆不蒙付外施行。 伏以王安石、吕惠卿创行此法以来,天下之士,惟王、吕党人欲以青苗进身者,则以其法为是。 其他士大夫,上自韩琦...
...苏辙 元丰三年九月辛未,庐山隐君刘凝之卒于山之阳。 其孤格书来赴曰:“君昔知吾兄,既又识吾父。 今不幸至于大故,其为诗,使挽者歌之,以厚其葬。” 十月乙酉,葬于清泉乡。 书不时至,缓不及事,乃哭而为之辞。 始予自蜀游京师,识凝之长子恕道原,...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边塞诗 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描写音乐的诗篇 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
...诗歌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
...是当时较好的方论著作《时方论》以阐述主理的主要内容,所列87方(例案),方论紧密结合,论述简明透彻。近百年来,不少医家长期致力于整理编纂古今方书,取得较突出的成就,较早的有文晟辑《医方十种汇编》。在此之后,出现了多种大部头的总结性方书,如...
...宗臣为“后七子”之一,王先谦有云:“先生志行,未尝欲以文人名,而后之人颇多称其诗,盖方其年少,才高气锐,落笔辄拔出一时,一二有气力者相与张之,以为吾徒,结社要盟,主持夸异。”《明史》所谓“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他的创作,散文较...
...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
...意自长。 漂摇万里外,手把新诗章。 宦游不忘归,何异鸟欲翔。 尘土污颜面,年华侵鬓霜。 何时首归路,所至聊彷徨。 樽俎逢故人,亭谢凝清光。 为我具斗酒,宿恨犹可偿。 《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待制求酒二首》苏辙 世上升沉都梦里,春来强健斗樽前。 ...
...论其世也。” 若夫政之去取,地之合离,与其人之在是者,后世将有考焉,是以具载于此。 熙宁六年十月日记。 《齐州泺源石桥记》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 城之西门,跨而为桥。 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 每岁霖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