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五脏的腧穴都出于背的什么部位。 岐伯说:背中大腧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旁,肺腧在第三椎骨的两旁,心腧在第五椎骨的两旁,膈腧在第七椎骨的两旁,肝腧在第九椎骨的两旁,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两旁,肾腧在第十四椎骨的两旁,这些腧穴...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919.html

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五脏的腧穴都出于背的什么部位。 岐伯说:背中大腧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旁,肺腧在第三椎骨的两旁,心腧在第五椎骨的两旁,膈腧在第七椎骨的两旁,肝腧在第九椎骨的两旁,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两旁,肾腧在第十四椎骨的两旁,这些腧穴...

http://www.wenxue360.com/guji-fanyi/919.html

俞会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俞,指腧穴;会,指脏腑经络之气在腧穴上相交会。《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马莳注:“六阳经,六阴经,皆有腧穴所会。”...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873.htm

针灸挂图_【中医宝典】

...针灸穴位挂图是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编写了一套以真人的形体为模特、准确标示人体穴位的挂图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挂图共标示和介绍了人体430个腧穴,其中包括全部十四经穴361个,常用且疗效肯定的经外奇穴69个。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5189.html

《黄帝明堂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后来,将腧穴书普遍冠以“明堂”二字,最关键的原因是古人运用了中医最常见的“取类比象”的方法。在针灸腧穴理论上,将腧穴分属十二经,每经各有五输,皆自下而上依次流注,与“明堂”建筑有十二宫,而帝王每月居一室,依次轮流居住的特点相合。并且在针灸治疗...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32.html

刺伤脑脊髓_《中医刺灸》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三)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

http://qihuangzhishu.com/113/59.htm

杨上善与《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内容的章节,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关于经络、腧穴、刺灸方法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专门记载,反映出杨上善深谙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使针灸学得到了较好的一次总结,不失为隋唐时期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针灸医著。 《黄帝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88.html

《西方子明堂灸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灸法著作。八卷。元·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元初刊行。本书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现有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及《中国医学...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540.htm

《西方子明堂灸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灸法著作。八卷。元·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元初刊行。本书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现有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及《中国医学...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138.htm

共找到1,35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