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东汉时期(5)《伤寒论》_医药溯源_【中医宝典】

...《伤 寒 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东汉以前众多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suyuan/b34773.html

卷二十七_《全唐诗》

...曲歌辞·入破第二】 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 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 卷27_57【曲歌辞·入破第三】 三秋大漠溪山,八月严霜变草颜。 卷旆风行宵渡碛,衔枚电扫晓应还。 卷27_58【曲歌辞·入破第四】 行乐三阳早,...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8087.html

的详细解释_新华字典""字的意思_汉语字典的解释

...后汉书·西南夷传》 通“情” 实情 [thetrue state of affairs] 窈兮冥兮,其中有,其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瑕适皆见,也。——《管子·水地》 性情 [disposition] 术顺墨而精汙,...

http://hanwen360.com/x/7CBE.html

解上_《四圣心源》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不过内外感伤,而之传变,百出不穷。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先圣既往,此道绝传,博考方书,乖讹万状。纵身若松柏,未必后凋,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之侵凌,...

http://qihuangzhishu.com/1296/87.htm

脉法_《医学入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以所集为次,《脉诀举要》为主,兼采《正传》、《权舆》权度补之,附温暑内伤。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急疾者殂。若风废瘫痪,脾缓者不治。《快捷方式》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rumen/346-6-13.html

谵妄_《证治准绳·》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乎。予曰∶移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热,一呷冷凉,胃热得之,岂不暂快,亦可取安。若内伤而虚,与冬令严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郁热在上,热邪在表,须以汗解,卒得清冷,肤腠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gzhizhunshengzabing/571-14-8.html

内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是内科学术全面发展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其特点,一是围绕金元四家与古代医学理论及医疗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主要是以薛已、张介宾、赵献可等医家所代表的温补派对刘完素、朱丹溪医学主张所展开的论争,这种学术...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53.htm

内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前中期内科学术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并有所深化。在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上,主要是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对明以来温补派学术主张所进行的论争,这种论争进一步促进了内科学术的繁荣。在辨证治理论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对瘀证等一些内科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88.htm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痢疾排出物颜色杂乱不定者。《诸病源候论·痢诸候》:“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无常,或杂色相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胃气虚,故变易。”类似后世...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649.htm

张机序_《伤寒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庶可以见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

http://qihuangzhishu.com/103/3.htm

共找到1,173,40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