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抗体,没有免疫保护作用。(二)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作用方式1.中和抗体和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病毒表面蛋白质构型的改变,阻止其吸附于敏感细胞。中和作用是机体灭活游离病毒的主要方式。2.病毒表面抗原(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与...
...南京市第二医院研究人员日前进行了复方甘草酸苷对艾滋病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艾滋病后的免疫有支持作用。 ...
...当HIV侵入人体后,首先识别CD4 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由病毒外膜的包膜蛋白gp120与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及辅助受体结合,使gp120构象改变,暴露出与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的位点,并与之作用,从而介导HIV对CD4 细胞的吸附。引起病毒...
...肿瘤因其良恶性的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良性肿瘤:因其分化较成熟,生长缓慢,停留于局部,不浸润,不转移,故一般对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其影响的发生主要与其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如体表良性瘤除少数可发生的...
...发病与结核感染、链球菌感染及其他病毒感染,如病毒、eb病毒和风疹病毒感染有关,但均无肯定性依据。 普遍的看法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一定遗传背景的机体,包括性激素的影响诸因素作用形成的结果。因此,遗传素质很强,则弱的环境刺激也可引起发病,反之,...
...功能的作用,同时对艾滋病病毒也具有抑制作用。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完成了合同书所规定的各项任务,考核指标符合要求。并且按照国家药监局提出的中药新药临床治疗原则草案,增加了该药的体外病毒学抑制实验及其他基础研究。 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截至2003...
...抵抗力初步实验证明,HAV对乙醚、60℃加热1小时及pH3的作用均有相对的抵抗力(在4℃可存活数月)。但加热100℃5分钟呈用甲醛溶液、氯等处理,可使之灭活。非离子型去垢剂不破坏病毒的传染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
...1.危险因素 放射及化学物质如苯及烷化剂等似与CLL的发病无直接关系。虽有个别报道从CLL病人血中分离出HTLV-I病毒,但病毒致病尚缺乏充足证据。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发病率2~4倍于其他人群。目前,虽然CLL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
...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地域扩散可导致流感大流行,在大流行的最初几个月内,控制措施主要依赖于抗病毒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塞米韦与扎那米韦。 法国Naffakh等报告,自然变异可改变A型流感病毒(H5N1)对奥塞米韦的敏感性。在...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它的致病作用表现如下几方面。1.病原体的毒力(Virulence) 病原体的毒力是指病原体的侵袭力,即是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有的通过细菌的酶如金葡球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产气荚膜...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