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了一条新的门径。三、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但动静结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则在明清时期才进一步明确提出来。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提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辨证关系。方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3-5.html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_【中医宝典】

...。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国号大夏,史称西夏。疆域东据黄河,西界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经十世历190年始被元灭亡。西夏前期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形成鼎足之势,视其强弱以为向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42.html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还有沿用者。八、针灸科我国针灸历史非常久远,由于冶炼事业的发展,开始有了金属针,是在砥石、砭针基础上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医缓曾对针灸治疗的宜忌作了一定的论述。秦越人以砭石弹刺奏武王面部痈肿,并和弟子子阳、子豹一起“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4.html

浅谈回族医学核心理论体系_民族中医回医_【中医宝典】

...,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中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后万物莫不靠它而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在自然生化过程中,万物按一定生成次序先后问世,先者为其胜,为其名,但这只是就其主流而言,其实金、木、活三者相互交错,三气无所不至,万物而生。 回族...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2881.html

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思考_【中医宝典】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适应社会和大众的需求,于2001年6月正式向全世界医学教育界推荐“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该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初步合格的医生”。作为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有广博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4356.html

明清时期脏腑辨证发展特点研究_【中医宝典】

...摘要:脏腑辨证之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明清时期脏腑辨证之说似乎少有医家提倡,但脏腑辨证之法却被广泛地应用。其面貌特点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脏腑辨证与多种辨证方法相融互参,成为多种辨证方法的基础。2对肾、命门、脾胃、肺、肝等病机认识...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68.html

原始社会医疗活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_【中医宝典】

...人类的猿人特征完全消失,开始形成现代人。此时的石器和骨器制造更加精致,已出现带孔的骨针、兽牙、海蚶壳、鱼鸟骨等用具及装饰品。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等均处于这一时期。从血缘家族公社时期到此时称为旧石器时代。到了距今约七、...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175.html

《神农本草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药学著作。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一说成于汉代)。本书总结了古代医疗实践所得药学成就。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形成了我国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药学基础,后世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

http://qihuangzhishu.com/193/1675.htm

《神农本草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药学著作。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一说成于汉代)。本书总结了古代医疗实践所得药学成就。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形成了我国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药学基础,后世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367.htm

维医_民族中医_【中医宝典】

...“艾尔康”学说 “艾扎”学说 “合力提”学说 “太比艾提”学说 避免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维吾尔医药呼唤研发联盟 处境尴尬的维族医药 发展中的维吾尔医药 各地专家联手救治新疆一身患罕见肿瘤维族少女 古丽副厅长谈新疆维医药的发展 汉唐时期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weiyi-304-1.html

共找到62,16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