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其主治也。则嘉言之论温,有阴有阳,如伤寒三阴经可用辛热者,予曰否否不然也。(《春温病论》)(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言所感者本寒也。王叔和云∶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
...是也。至小寒之后,立春以前,寒毒杀厉之气大行时,中于人,则传在脏腑,其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深浃于骨髓之间,应时不得宣畅。所感寒气浅者,至春之时,伏阳早得发泄,则其病轻,名曰温病。感寒重者,至夏至之后,真阴渐发,其伏阳不得停留,或遇风寒,或...
...□ 刘冠军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温病条辨》首方为桂枝汤,且桂枝用量倍于芍药,故颇受后人非议,认为目无法纪,自乱其例。其实桂枝汤在此不但用之得当,亦证明吴鞠通精究《伤寒论》始著《温病条辨》,而温病乃《伤寒论》之阳明病也。 温病分为...
...薛立斋曰∶前证因气血耗损,腠理不密,汗出过多,患此乃虚象也,宜固气血为主。此证乃气血虚极,宜大剂参、 、归、术、肉桂培养之,不应,加附子,倍人参,名参附汤。犹未应,乃药力未能及,宜多用之。...
...非冬感寒,非重感温热,但遇时行温热之邪。而即发温病者。是此而知伤寒不独于冬,四时有暴寒,皆能伤寒者。温病不独发于春,四时有暴热,皆有温热病者,但要明其病原主治耳。桢又悟得伤寒之邪,伤于太阳从表而起;温热之病,感于阳明而入肠胃,自内而发。故...
...温病全由疏泄偏胜,阴液耗伤,相火外泄,阳根微少,中气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开泄之药发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阴液益耗,阳根益微,中气益虚,是以登时病重,或至于死。此汗之过也。寒下之药,性往下行,亦能减少疏泄之气,然寒下伤中,多有下后病加重者,...
...而后汗。此证两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应,是以不能作汗。当用大滋真阴之品,济阴以应其阳必能自汗,汗出则病愈矣。然非强发其汗也,强发其汗则汗出必脱。调剂阴阳以听其自汗,是以汗出必愈也。 【处方】 熟怀地黄(二两)生怀山药(一两)玄参(一两)大甘...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温病条辨》之银翘散一方,连翘桔梗竹叶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气之药。桑菊饮一方,较银翘散不大伤肺,但桑叶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
...,湿温胫冷,臂不冷,非下厥上行,阳微寒厥也。雷少逸曰∶湿温之病,议论纷纷,后学几无成法可遵。有言温病复感乎湿,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乃在乎春;有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有言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
...【病人基本资料】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其脉左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