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缓急_《医学源流》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余病可知。至于虚人老少之疾,尤宜分别调护,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退。医者不明此理,而求速效,则其所不当其所不当。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他法,无非诛伐无过;至当愈之时,其人已为药所伤,而不能天地之生气相应矣。故虽有良药,用之非...

http://qihuangzhishu.com/160/67.htm

张从正的“”学说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施用。再次,张从正主张食补。他认为补法有六种,即平补、峻、温补、寒补、筋力之、房室之,凡应用补法必须谨慎。他主张“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其不足也。”这在一定意义上说,除病,也就同时扶正,具有“”的意义了,张氏还认为真正用法,...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08.htm

方证相对是辨证论治典范——熊兴江医师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先生归纳了三大好处:“突出了方证的重点和优势;促进了方证的集合归纳;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速度,打开了通向《伤寒论》的大门。” 宋代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中亦提到“方证”这个关键词,即“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方证相对”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269.html

中益气汤_《医贯》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用.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而恶.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或问曰.古今称中益气汤.为万世无穷之利.其义云何.曰此发前人之所未发.继仲景河间而立.意义深远也.世人一见发热.便以外感风寒暑湿之.非发散从...

http://qihuangzhishu.com/728/45.htm

用药须使有出路_《读医随笔》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喜寒清而畏寒泄;于寒湿证,喜温补而畏温通。曾闻有患痰饮者,久服附子,化为 肿,是不用茯苓、猪苓之苦降淡渗以导,而专益其阳,阳气充旺,遂鼓激痰水四溢矣,即而不泄之过也。张子和变化于汗、吐、下之三法,以治百病。盖治病非三法不可也,病去调理,...

http://zhongyibaodian.com/duyisuibi/683-9-29.html

增易景岳、和、、散、寒、热、固、因八阵小引_《目经大成》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热,兼而用。二冬、二地、梨浆、藕汁,去阴燥之热。黄 、白术、人参、炙草,去阳虚之热,兼而用。方书之分经投药,意正在此,然未及发明其旨耳。外如东垣升阳散火,此以表生热者设,不得于斯论。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寒之为病,有外来,有自生。如...

http://qihuangzhishu.com/642/53.htm

《易经》将促进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杨振宁教授商榷_【中医宝典】

...、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等的拟公理化演绎法。因此总不能说只有数学和理论物理用公理化演绎法就是科学,其他不能用的学科就都不是科学吧? 此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哲学层面上:自然科学更倾向于用符号论和融贯就可以解决静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69.html

《医宗必读》症因差误治法不合_《症因脉治》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则知痢症当以肠字为主矣。今先生中,脱却肠字本题,而独重于脾肾二脏,则夏秋之痢,先生此两脏乎,抑欲温此两脏也。夫脾泄肾泄,藏气不足,内伤之虚症,藏症也。夏秋之痢,肠胃受,外感之实症,腑症也。内伤不足,外感有余,二者天壤,即有少阴下痢...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gyinmaizhi/646-9-1.html

药物养生的宜忌_药物养生_【中医宝典】

...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个重要原则。《中藏经》所说“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即是这个意思。 5.泻不伤正 体盛实者,得宣泻通利方可使阴阳气血得以平衡。但在药物养生调摄中,特别要注意泻之法的恰当运用,不可因其体盛而妄用攻伐之品。选用泻...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379.html

半身不遂_《医林改错》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高人之见,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著非风之论,惟引用《内经》厥逆,并辨论寒热血虚、及十二经之见症症不符、其方不效者。可惜先生于此症,阅历无多。其余名家所病因,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63/63.htm

共找到809,66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