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肺热炽盛所致的气喘。《古今医鉴·喘急》:“肺实肺热,必有壅盛胸满;外閧上炎之状。”由肺受热灼,痰火壅阻气道所致。多发于炎夏季节。《临证指南医案·喘》邵新甫曰:“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治宜清肺平喘,选用麻杏甘石汤、千金...
...谵语为必见症状,只须在“妇人月经期间。适遇外感,邪热与血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即可成立诊断。孙文垣于《生生子医案》中,载有治“元素侄妇”热入血室一案,“乃春温后经水适止,证见余热不退,口中甚渴,胸胁痛而耳聋。经用柴胡、人参、甘草、天花粉、...
...不舒(比心中懊憹证稍重)。张令韶曰:“窒,窒碍而不通也。热不为汗下而解,故烦热,热不解而留于胸中,故窒塞而不通也。”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 表现为持续低热不退,自觉胸中如有物支撑,闷而痛。较胸中窒为重,但不同于结胸证。程郊倩说此:“痛而云结,...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所致腹痛,伴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针刺行间、太冲、合谷等。...
...白豆蔻5g。3剂,水煎服。 服后,症状明显好转,脉搏减为105/分。原方去苦参,再服3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本案属湿毒内侵,心脉痹阻所致湿热侵心证。治宜清热化湿,宁心安神,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其方用滑石、茵陈蒿、黄芩清利湿热而解毒;辅以...
....苍术 半夏 茯苓 橘红 通草 当归 柏子仁 沙蒺藜 川楝子 茴香□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色.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
...亲昵;温存 very intimate 那婆娘不达时务,指望煨热老公,重做夫妻。——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国语辞典 用小火加熱。 如:「這菜冷了,吃不得。叫傭人拿下去煨熱吧!」 比喻溫存親暱。 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那...
...》,由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组成。 加减:湿热并重,选加白鲜皮15g,苦参9g,栀子9g;湿重于热,选加佩兰12g,防风9g,猪苓15g,茯苓15~30g;热重于湿,选加连翘30g,滑石20g,栀子9g;心烦失眠,选加...
...夹色伤寒是中医诊断病名,岭南俗称“夹色”,系指因性交时外感风、热、湿,暑等诸邪气、临床以头痛、胸闷、腰部刺痛重坠三大症为主,次见恶寒发热、咽干、口渴、呕吐,咳嗽等,若延误治疗,可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
...无润.故目左视而白睛多.肌肉者脾也.脾热则肌肉蠕动.故唇蠕动有时而作.经云.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脾热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痿者.痿弱无力.今气欲竭.热留于脾.故四肢不用.此伤湿过汗而成坏证明矣.当治时之热.益水之源.救其逆.补其上升生发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