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不治之治”等,都是讲辨证施治的。张氏临证经验丰富,提出不少有益见解。如关于命门学说的发挥,关于问诊的分析,关于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方法的探讨,关于卒中外感中风的辨别,关于急病的处理,关于精神心理治疗的作用,关于诈病的揭露等,都富有启迪。...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angjiebin/index.html

经络学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其形成发展,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有着密切关系,故经络学说也是针灸及推拿的理论核心。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835.htm

一片迷茫看医_【中医宝典】

...变得容易,这也有利于医学理论的交流。《中国医学史》中讲论北宋医学理论运气学说的发明宋、元间医之寒凉养阴的关系,还算比较明白。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80.html

藏医药简介_【中医宝典】

...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0781.html

中医诊断之辨证病案_【中医宝典】

...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阳证;病位的深浅,可分为表证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热证;正邪的盛衰,可分为虚证实证。但它只是一种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远远不能表达脏腑经络受邪以后的病理变化。这就需要运用其他辨证方法.并使两者结合起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668.html

方以智学问学说

...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学方面,方以智更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1478.html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五行学说_【中医宝典】

...而是在整个体系里找平衡,想方设法恢复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的平衡,恢复脏腑气血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间的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都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过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985.html

中医内科发展简史_《中医内科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xue/76-1-2.html

中医的五行学说(2)_【中医宝典】

...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68.html

什么是经络辨证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99.html

共找到289,40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