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药交流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文武天皇颁布“大宝令”,其中的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医官等设置,完全采纳唐。如疾令规定于中务省设正、佑、令使、侍医、药生等官职,宫内省设医师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针生;按摩师、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药园士、药园生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67.html

临床各科成就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春秋战国时期承周,医学已有疾(内科医生)、疡(外伤科医生)、食(营养医生)和兽医之是肯定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曾为带下、小儿、耳目痹(五官科),说明从周过渡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渐趋专科化倾向。一、内科疾病 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9.html

明代医事制度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明代医学归属礼部,其组织机构和职官设置,大体沿袭宋元旧制而有所损益,各个时期医事制度也有所变化。 一、中央的医药机构 (一)太医院的设置 朱元璋自称吴王之初(1364),即仿元设置全国性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司设有:提举、...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63.html

明代临床医学成就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争鸣对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内科杂病学家们在临证上更为重视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使内科杂病辨证沦治水平较以前明显提高,其三,不少医家对内科杂病诊治的总结与著空前增多,并能对临证实践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明代在内科杂病学术...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60.html

医家传记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秦国有良医,就派遣使臣求医于秦国。秦恒公(公元前603~公元前577年)派遣缓往诊,缓即到晋国,诊景公病直言不讳说:“疾不可为也!”因为病程已发展到“在盲之上,膏之下”的晚期,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就是说,以砭石、...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28.html

名医传记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殿少监,后任书侍郎,唐咸亨(670~674)为尚书右丞。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活动。擅长针灸,临床诊治,审病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著名,被收入《外台秘要》名为“灸...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52.html

从“取消”反思医学的现状与未来_中医文化中医思考_【中医宝典】

...存在着不少缺陷及应该重视和极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现略举一二,愿与大家商榷。 纵观我们基层(省、地、县级)的中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大多数都没有传统医学的特色发挥出来,而是向中医西化蜕变的趋势则越演越烈。不少建国以后培养出来的医师,诊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810.html

针灸之痛——有感于针灸申遗_【中医宝典】

...中国针灸曾经这么辉煌的国粹竟后继乏人、无人发展衰败到了申遗的地步! 痛针灸之痛,众说纷纭,每每见诸报纸笔端。而针灸之痛,又究竟痛在何方?兹就笔者眼中所见,心中所思,针灸与针灸医师的各方面生存现状作一个系统的分析。笔者先从一个针灸医师的成长...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07.html

策群力办院,汇西学说更新_【中医宝典】

...六十张,后增至百余张,活人无数,造福一方。 虞祥麟者,早年习伤、外科,悬壶杭城,颇有名。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7年),在皮市巷附近创办“祥林医院”,以中医伤科为主,设病床二十张,并邀请当时杭城名医裘吉生、陈道隆、何公旦等,为特约医师;后又...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807.html

医学著作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45.html

共找到452,77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