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
...《伤寒论》(简称“成本”)两种刊本。 张仲景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原则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急性热病与有关病证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
...会引起口中生疮、烦躁不安、舌生白苔等变证。如果脉象数实,不解大便六七天,是热瘀于内,以后可能出现便血;倘若再用发汗法治疗,则会引起小便自遗的变证。 腹泻而脉象大的,属正气虚弱,这是强行攻下所造成的。假如脉象浮革,并见肠鸣的,为血虚里寒,可用...
...会引起口中生疮、烦躁不安、舌生白苔等变证。如果脉象数实,不解大便六七天,是热瘀于内,以后可能出现便血;倘若再用发汗法治疗,则会引起小便自遗的变证。 腹泻而脉象大的,属正气虚弱,这是强行攻下所造成的。假如脉象浮革,并见肠鸣的,为血虚里寒,可用...
...伤寒著作。附针灸治疗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对六经病证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的理论注释经义,有其进步意义,但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