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正常血脂性黄瘤病,偶有继发性高脂血症(胆固醇水平升高)发生。约50%病例伴发尿崩症。 (二)发病机制 尿崩症的发生可能系硬脑膜上的结节黄瘤,压迫脑垂体蒂部或下丘脑所致。一些学者把本病归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病组,但其...
...尿崩症是指体内抗利尿激素:一种有显著浓缩尿液的激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全而引起的症群。其临床表现有多尿(大多每天超过5000毫升;因其量大,故有尿崩之称)、烦渴和低比重尿等。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贮存在垂体后叶,其分泌主要受血液渗透压调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营养不良等及无因可寻,可能与免疫功能缺陷有关的特发性垂体功能减退症都可伴发精神障碍。 脑下垂体后叶机能减退症(尿崩症)分为中枢性(下丘脑-垂体)和肾性两大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中枢性尿崩症占本病...
...(一)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是摄水减少、失水增加,水丢失超过钠丢失,如因隐性失水的高热和呼吸深快,渗透性水样腹泻的胃肠疾病,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所致的渗透性利尿。年老体弱、反应迟钝、口渴感减弱等,在老年人常见;中枢性尿崩症,或因慢性肾病、高钙血症...
...尿崩症是一种由于缺乏抗利尿激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高度口渴(多饮)且排出大量稀释性的低比重尿。患尿崩症时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分泌减少。该激素生理状况下限制机体产生太多的尿,与其他垂体激素不同,它产生于下丘脑,贮存在垂体后叶并由此...
...%先天性NDI与AQP2基因突变有关。 2.继发性肾性尿崩症 是因为原发病破坏了肾髓质的高渗状态,使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
...诊断: 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多在出生后数周头颅开始增大,一般经3~5个月方逐渐发现,也有出生时头颅即增大者。临床特别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双眼球下视,眼球向下转,致巩膜上部...
...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又称加压素)缺乏而致的疾病。起病往往为渐进性,在数日或数周内病情逐渐明显,有时可突然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次数增加,尿量增多,继而烦渴多饮,有时烦渴出现在多尿之前,尿液甚清,不含糖及蛋白质,比重低,通常在1.001-...
...伴有高前列腺素E综合征有关。有人研究发现,氢氯噻嗪用于NDI,减少尿量的作用在加用NSAIDs后进一步加强,对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患者对氢氯噻嗪-吲哚美辛联合用药的耐受性不如氢氯噻嗪-阿米洛利疗法。NSAIDs治疗先天性...
...增加,但每天排尿量不多,总量仍在1500毫升左右。而尿崩症病人,由于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障碍,每天排出大量的尿液,少则4000-5000毫升,多则可达l万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明显增加,即使在夜间熟睡时也会被迫起床排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