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汇》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学著作。十卷。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高阳生《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学论着,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学予以驳订正。卷一述作者研究学之心得。认为须掌握六个要点:辨析相类之,对举相反之,熟悉兼...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649.htm

诊断病有何奥妙_【中医宝典】

...就概念、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进行了介绍,并诠释自己对新观点和发展思路。 轨迹清晰可见 什么是?教科书定义是,即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患者脉搏,感知脉动应指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查方法。 周达君说,中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80950.html

要领之察独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诊脉要抓住独变脉象这一方法,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这虽然是在论述遍身诊法,然而却早已渗透到独取寸口诊法之中了。如张景岳即...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1.html

经络与色学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对色提出始于《内经》,《内经》有“色诊法”、“色尺诊法”提出,虽然《内经》对色、各有专门论述,并且亦有四专论,但《内经》既然以经络为特点,在经络中色诊和又为主要内容,因此色诊与关系相当密切,往往相提并论。 ...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49.html

妄_《古今医统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医不察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则诚良医,候不明则为庸妄,其可以弗乎哉!况医道之创制,始于神农而阐于轩岐。先贤论必本乎《内经》,《内经》为轩岐问答之书,贯彻天人,该博义理,所谓坟之书者是也。夫何六朝高阳生窃晋王叔和氏...

http://zhongyibaodian.com/gujinyitongdaquan/336-18-1.html

莫过度拔高“据断症”——与胡心藻先生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反映病变本质(病机),正是中医探求对象。根据来辨析证候,探求病机,进而处方论治,是每个临床中医师应当掌握和必须擅长。 胡心藻文章中还大量引用古人及当代脉学泰斗费兆馥先生原话,让人误以为他们鼓励“据断症”。笔者查阅了从古到今...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721.html

抽丝剥茧方证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2010年3月24日:心悸减轻,纳食尚可,腹胀不明显,大便偏溏,口微干,不苦,发际湿疮此起彼伏。舌苔白腻,细结。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黄连6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2978.html

起源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就是说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亦就是“医经”-派。 今天所讲所用,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又是怎样起源,这不但是个历史问题,...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8.html

临证四观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要结合四及发病病史,分析其是外感所致还是咽炎所发(相当于内伤久病)。若是病程短,或伴有发热恶寒、鼻塞头痛、浮,西医诊断排除肺部及相关脏器宿疾后,中医则可确诊其为外感咳嗽。下一步辨证则可用表里、寒热、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来明确证型、确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585.html

金明渊_、彰古参今 推崇病辨症并举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辨证、。如“太阳病证并治”,仲景是在示明“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太阳病基本特征前提下,再通过辨证分别出本证型之不同及各自兼证、传变之不同。《金匮要略》最大特点是病辨证合参论治。对虚劳、呕吐、腹满、下利等症仲景着重辨证论治;对...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jinmingyuan/475-3-3.html

共找到1,088,16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