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护理_【中医宝典】

...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伤脏,乃病脏。”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295.html

寒热(冷气 又见劳)_《针灸资生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壮.(见 瘕.)阴陵泉、(见水肿.)三阴交、(见 癖.)治腹寒.隐白、疗腹中寒热.下廉、疗热风冷痹.上关等、主寒热(千见螈 癫.)飞扬等、治寒热.(铜各见癫疾.)哑门等、治寒热.(见螈 .)少冲、治乍寒乍热.(见伤寒.)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zishengjing/660-10-7.html

属阳动作火论_《金匮钩玄》_中医金匮书籍_【岐黄之术】

...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之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内...

http://qihuangzhishu.com/882/146.htm

《素问•厥论》中脏腑寒热相移次序解读_【中医宝典】

...关键词:《素问•厥论》脏腑 寒热 相移次序 《素问·厥论》论述了脏腑间的寒热相移问题,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87.html

七情疝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医学入门》卷五有:“七情疝,乍满乍减。湿热者,疝饮、古萸连丸;寒冷者,蟠葱散、生料木香匀散。疑似功能性肠梗阻,或部分肠梗阻,或为癔病之表现。...

http://qihuangzhishu.com/192/2014.htm

病因及辩证_【中医宝典】

...一、六淫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六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644.html

执和致平是中医防治疾病之纲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复杂的变化,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寒热交错,湿热蕴结,一种病多涉及几个脏器的功能失调等。对复杂重病,在调和阴阳的治法上,除《内经》有原则性的论述外,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和创新。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之健康,就是阴阳二在人体脏腑、气血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028.html

三部候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脉术语。①指全身遍诊法。即于头部、上肢、下肢三部诊脉,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不同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寒热虚实之变化。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423.htm

手足口病病因应为风热疫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确定致病邪气的属性,是指导中医治疗原则的根本。手足口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速度快,病情变化凶险等特征,而且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属中医的“温病”和“时疫”范畴。也有医家归之于“湿温”范畴,大概为观疱疹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967.html

病变_《医经原旨》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久而不去,则肤肉败坏,其病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此举风热之邪,以见致病之概,其他变化百出,有不可以数计者,亦犹此也。)...

http://qihuangzhishu.com/620/52.htm

共找到195,31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