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言简而尽.事核而当.斯为至矣.百家者流.莫大于医.医莫先于脉.浮沉之不同.迟数之反类.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抑亦以对待而为名象焉.有名象而有统会矣.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凿凿也.求脉之明.为脉之晦.或者曰.脉...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涩者肺.肾肝俱沉.牢而长者肝.濡而来实者肾.脾为中州.其脉在中.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即前所谓三菽六菽之重也....
...,计有:《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十四经发挥》三卷,《本草韵合》、《伤寒例钞》三卷,《诊家枢要》一卷,《滑氏脉诀》、《脉理存真》、《樱宁生要方》、《医学引彀》、《樱宁生补泻心要》各一卷,《医学蠢事书》五卷,《滑氏方脉》、《滑氏医...
...或曰∶识脉其难乎!余曰∶子但知识脉之难,而不知审脉之更难也。所谓识脉者,如滑伯仁之《诊家枢要》曰∶浮,不沉也;沉,不浮也。迟,不及也;数,太过也。虚,不实也;实,不虚也。滑,不涩也,涩,不滑也。长,不短也;短,不长也。大,不小也,小,不大...
...脉学著作。二卷。清·罗浩辑。刊于1799年。罗氏参阅《脉经》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种,其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取其精华,参附自己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书中以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为主体,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
...脉学著作。二卷。清·罗浩辑。刊于1799年。罗氏参阅《脉经》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种,其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取其精华,参附自己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书中以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为主体,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
...其肾气之有无。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寒主虚。疮疽论曰∶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凡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
...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以此推之,经衣冠文物指人身上中下动脉各有所候,以诊诸脏之气,非独以寸口为言也。如仲景脉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阳,正是此意。《难经》所云∶“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 年份:公元1642年 卷一 脉之名义 气口独以为五脏主 脉辨至数 日夜五十营 诊贵平旦 寸关尺之义 三焦分发三部 重轻审察 阴阳辨别 内经分发脏腑定位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 政运有不应之脉 人迎气口 脉分四时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