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_老子道德经校释

...老子玄用篇(谦之案知病篇之误)“知不知上”病协,读去声,余无读上去者。 右景龙碑本二十二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二十八字,傅、范本三十二字。河上本题“知病七十一”,王本题“七十一”,范本题“知不知七十一”。...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7.html

五十二_老子道德经校释

...所以自障蔽也。”此云“袭常”,二十七“是谓袭明”,同有韬光匿明之意。“袭”,玉篇“左衽袍也,入也,重衣也。”意即重衣下�,所以自障蔽也。又“习常”之“常”,叶梦得本正作“裳”。惟老子书中,“光”“明”异义(大田晴轩)。十六“复命曰...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68.html

四十六_老子道德经校释

...淮南有许慎、高诱两注,此一疑许注,而高义同。东京赋薛综注亦引老子“却走马以粪”,是汉末传老子者皆无“车”字,张衡殆误读文子!王弼“以粪田”,正用旧义也。车、郊音亦相远,吴氏以为协韵,尤所未详。又按文子自然篇云“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62.html

老子·道经·解读

...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厉鬼西施“道通为...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793.html

三十六_老子道德经校释

...马叙伦曰韩非喻老篇引无“废之”两句。“夺”,范及韩非喻老篇引并作“取”,林上篇引周书亦作“取”。各本及后汉书桓谭传引“将欲夺之”句,同此。 蒋锡昌曰史记管晏列传云“故曰之为取,政之宝也。”索隐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之...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52.html

七十八_老子道德经校释

...柔弱莫过于水”,或云“莫柔弱于水”,非也。 谦之案世德堂河上公本作“莫知能胜”,“知”字误。又“而攻坚”句,四十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语意正同。坚先协。水能怀山襄陵,磨铁销铜,故曰攻坚也。旧“坚强”二字连,则无韵。又“强...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94.html

老子·道经·三十评析

...在道德经的这一和下一老子都讲到用兵问题。但必须重申,道德经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兵书,论兵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军事学的角度。讲到许多哲学问题时,也涉及到军事,因为哲学军事虽非属于同一学科,但有许多内在相通之处。着重...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22.html

老子·德经·四十八评析

...,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23页)张松如先生“‘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40.html

老子到孙子-出自老子南怀瑾_道家_【文学360】

...由老子到孙子-出自老子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 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77.html

老子·道经·十六评析

...“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07.html

共找到747,65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