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就根本不相信形而上者有一个自然之道的存在,同时也不相信现象界中的自然因果定律。所以说:“有不信焉”!真是无可奈何! 总之,读《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读,你如果分开来一句句地读,倒不如干脆把它写成书笺,当格言看好了。你要完全了解它的...
...”。印度的自然外道,绝不可相同于中国老子所讲的自然外道相提并论。当年玄类法师,固然把梵文的佛经翻成中文,同时也把中国的《老子》翻成了梵文传译到印度去。因此唐朝以后的许多佛学与密宗的道理,掺杂有中国道家的成分。不过当时玄类法师翻译过去的《老子...
...释文:“司马本作蔽。”古字皆通用。 俞樾曰:“蔽”乃“敝”之假字。唐景龙碑作“弊”,亦“敝”之假字。永乐大典正作“敝”。“不新成”三字,景龙碑作“复成”二字。然淮南子道应篇引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不新成。”则古本如此。但今本无...
...玄牝”。人体的“会阴”部分,则是人身生命源泉的“玄牝”之处。印度瑜伽术有关身瑜伽的术语,叫它“海底”,或视为“灵能”和“灵力”的窟穴。 了解了这两个名词的内涵,然后便可大致明白《老子》本章的意义,是要体会虚灵不昧的“谷神”境界,中空无物,...
...谷音欲。”货殖传“畜至用谷量马牛”,索隐曰:“谷音欲。”汉苦县老子铭:“谷神不死。”作“浴神”是也。转去声则音裕,今人读谷为谷,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矣(唐韵正入声三烛)。又曰:“牝”,古音扶履反。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旁证:文子...
...不同也,当依老子作‘知’。” 谦之案: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并周易集解“震”下虞翻引此句,均作“自知者明”,作“知”字是。“自见之谓明”,与经文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谊相反。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魏稼孙曰:“胜人有力”,御注“人”下有“者”...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
...说不定他老人家一生下地来就白了的胡须,要笑得变黑了。当然包括现在我的《他说》。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严格地批判老子,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个字批判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这又是“曲则全”的另一章。 晏子当时为什么不跪下来求情说:“皇上!这个人做的事对君国大计没有关系,只是犯了...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