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后集》第十三卷(苏辙·颍滨遗老传下) 还朝,为御史中丞。 命由中出,宰相以下多不悦。 所荐御史,率以近格不用。 自元祐初,革新庶政,至是五年矣。 一时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 吕微仲与中书侍郎刘莘老二人尤畏...
...36、《苏轼集》第三十五卷(记十三首) 37、《苏轼集》第三十六卷(记十四首) 38、《苏轼集》第三十七卷(记十三首) 39、《苏轼集》第三十八卷(记十九首) 40、《苏轼集》第三十九卷(传十首) 41、《苏轼集》第四十卷(论十二首) 42、...
...◆右司谏论时事十首【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元祐元年二月十四日。〉】 右臣伏见皇帝陛下以至孝纯仁承统践祚,太皇太后陛下以睿智亲揽庶政,二圣协德以幸天下,曾未期岁,而敝事稍去,宽政复行。元元之民,免于流离之患,蒙更生之福,海内释然,无意外之忧...
...《栾城后集》第十一卷(苏辙·历代论五) 《唐玄宗宪宗》苏辙 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 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 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
...《栾城集》第二十一卷(苏辙·书一首) 《上皇帝书》苏辙 熙宁二年三月日,具位臣苏辙谨冒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官至疏贱,朝廷之事非所得言。 然窃自惟,虽其势不当进言,至于报国之义,犹有可得言者。 昔仁宗亲策直言之士,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
...《栾城集》第三十三卷(苏辙·北门书诏五十四首) 《麻制十三首》苏辙 ○除苗授保康军节度知潞州制 门下:上将之任,本智略以为先。 万夫所望,亦材武之兼尚。 惟擢拜之未几,极辞疾以告劳。 言念悃诚,式敷明命。 殿前副都指挥使、武泰军节度、黔州...
...《栾城应诏集》第十一卷(苏辙·试论八首) 《王者不治夷狄论》苏辙 儒者必慎其所习,习之不正,终身病之。 《公羊》之书,好为异说而无统,多作新意以变惑天下之耳目,是以汉之诸儒治《公羊》者,比于他经,最为迂阔。 至于何休,而其用意又甚于《公羊...
...四卷。十一面神□经。同本异译(而集经中印法稍广) 摩利支天经一卷(或加小字) 失译(今附梁录拾遗编入) 右一经是集经第十卷初摩利支天经少分异译) □五首经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单重合译) □五首者(能灭诸罪千啭陀罗尼□一六字陀罗尼...
...起至第三卷末。 文亦不尽欠十余纸。均为四卷通前成五。其昙摩蜜多译者。时阙其本。 新括出重上录经八部三十卷。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八卷亦名菩萨戒经又名菩萨地经) 右一经。亦名菩萨地持论。今此录中编之为律。存其经名除其论录。周录中云。菩萨地持经阙本...
...卷(八百三十纸)唐京兆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上一集三十卷分为四帙(第一第二各八卷第三第四各七卷) 辩正论八卷(一帙一百七十八纸) 破邪论二卷(或一卷四十五纸) 右二集唐释法琳撰。 甄正论三卷(三十六纸)唐释玄嶷撰。 十门辩惑论二卷(或三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