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医学与许多传统医学一样,十分注重整体观念,但在具体辨病上,又有其独特之处。最为特异的就是它的“辨象论治”法,即按照某些特征,把人分为四象: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通过四方面的询问,获得全面的信息。 朝医四象人 太阳人:脑颅起势...
...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阳得风而反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曰“阴弱者汗自出”。伤寒发热者,阳气被郁而不伸也;中风发热者,阳气被引而外浮也。郁者必发之,浮者不徒解散而已。此...
...《周礼》分医为四∶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后乃有十三科,而未闻有“走方”之名也。《物原》记岐黄以来有针灸,厥后巫彭制药丸,伊芳尹创煎药,而未闻有“禁、截”诸法也。晋?王叔和纂《脉经》,叙阴阳、内外,辨部候、经络脏腑之病为最详。金?张子和...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通常认为,本方证属于过汗后阴阳两伤而表未解者,仍属太阳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对本条的解读为,由于误汗,“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
...平下来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为了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
...证名。指头额部汗出较多。《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称之为“额上汗出”。一证有虚实之别,实证者湿热居多,虚证者多为亡阳虚脱之候。《类证治裁·汗症》:“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利之。”“额汗如雨,喘促肢冷,皆...
...病名。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证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又“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
...仔细观察,以查明原因。三 食欲不良和偏食辨病正常新生儿和小儿的食欲与其营养的需要是基本平衡的。小儿“吃饱”或摄食与其年龄相当的饮食,一般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消化吸收,也能满足热量和营养的需要。由于遗传、环境、体型、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正常小儿对营养的...
...同样常用的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三种辨治方法,“四维一体”才是中医辨治体系的全部内涵。“全能”的辨证论治和“无能”的辨证论治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辨病论治 有病始有证,岂可舍病谈证 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在辨证论治专书《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以审其汗之变.夫而后可按部位.辨形色.以分其表里.而判其虚实焉.他如热汗为阳.冷汗为阴.宜合体之冷热而分之.合病之阴阳而辨之.则其诊益备.其用益明矣....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