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邬其山① (1931年)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鲁迅诗稿》作“辛未初春,书请邬其山人仁兄教正。” 【注解】 ①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邬其”是日语“内”的...
...送增田涉君归国 (1931年)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鲁迅日记》1931年12月2日:“作送增天涉君归国诗一首,并写讫。诗云:(略)。” ...
...光复会”。1909年归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北京。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于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委会,同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抨击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陆续...
...题《呐喊》 (1933年)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三月 《鲁迅日记》1933年3月2日:“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于夜写二册赠之。”山县氏即山县初男。 ...
...鲁迅》中说:“这诗的意思,他(鲁迅)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 【注解】 ①钱王,即五代时吴越的国王钱□(“谬”换金旁),宋朝郑文宝《江表志》:“两浙钱氏,偏霸一方,急征苛惨,科赋凡欠一斗者多至徒罪。”登假:《礼记·曲礼》...
...自传〔1〕 鲁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
...一·二八战后作 (1932年) 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 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 七月十一日 《鲁迅日记》1932年7月11日:“午后为山本初枝女士书一笺云:(略)。” ...
...无题二首 (1931年) 大江日夜向东流①,聚义群雄又远游②。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③,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④,归忆江天发浩歌。 六月 《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
...无题 (1931年)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忄音][忄音]。 下土惟秦醉①,中流辍越吟②。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三月 《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昙,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文录于后。”这首...
...鲁迅文言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88...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