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缓疽者,以寒气客于经络,营卫凝涩,其寒气盛,则肿痛深伏,其状无头尾,大如拳,小如桃李,与皮肉相附着。其肿与肉色相似,亦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治缓疽。木占斯散方木占斯 干姜(炮裂) 桂(去粗皮) 细辛(去苗叶) 败酱 防风...
...喜则气缓指过喜时反使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神志失常等病症。 【喜则气缓】 语出《素问.举痛论》。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舒畅,气机通利。但过喜时反使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神志失常等...
...郊特牲、少儀、哀公問五注皆云圻鄂。圻或作沂。張平子西京賦作垠鍔。注引許氏淮南子注曰。垠鍔、端厓也。甘泉賦李注曰。鄂、垠鄂也。按垠亦作圻。或作沂者叚借字。淮南書亦作㙬。玉篇曰。古文也。咢作鄂作鍔者、皆叚借字。或作?作?者、異體也。咢者、譁訟也...
...急者缓之指拘急之证应缓解治之。 【急者缓之】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急,是拘急之证;缓,是使拘急之证缓解。例如:有的因为寒邪侵袭,筋脉拘急,须用“温经散寒”法;有的是热邪侵袭,“热极生风”,手足抽搐,须用“泻火熄风”法。...
...⑴缓慢。《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用大小。”⑵减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⑶迟缓;涣散不收。《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⑷松弛。《灵枢·百病始生》:“皮缓则腠理开。”⑸从容和缓。《灵枢·本脏》:“...
...国语辞典 民國四年,西南各省反對袁世凱竊國稱帝,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乃組織軍隊,聲討洪憲帝制,稱為「護國軍」。...
...国语辞典 比喻收斂才具,不露鋒芒。 野叟曝言.第十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我不是要埋怨他,正深愛著他,要他藏鋒斂鍔,以成大器!」...
...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方剂学名词。系七方之一。方剂之和缓者。《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
...《廣韻》五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逆各切,𠀤音咢。圻堮,厓岸也。《六書故》土之厓級也。 亦作𡑇𡓐鍔。...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