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猪苓 干姜(泡) 白术 泽泻 赤茯苓 木通 灯心(七茎) 车前子(一捻) 水煎服。除湿汤治中湿吐泻,助脾去湿。凡湿气伤筋,手足软弱不能抬举,疼痛等症。人参 橘红 藿香叶 苍术(米泔水浸炒) 大腹皮 茯苓 半夏(姜汁制) 白术甘草(各...
...神治婴孩风痰发热,惊疳吐泻,积滞等症。留白广陈皮(一两,炒) 莱菔子(拣红润者,洗净,晒干,炒,一两)蓬术(一两炒) 三棱(一两,炒黄) 麦芽(炒熟,另磨净末,一两) 浓朴(一两,姜汁炒) 苍术(一两,炒深黄) 香附子(一两,炒) 草豆蔻...
...感热囟门忽肿。天麻 蝉脱 防风 羌活 远志肉(各五分) 甘草(一分) 川芎 桔梗(各四分)牛蒡子(炒,三分) 灯心水煎服。婴宁汤治吐泻后,感寒囟陷。人参(五分) 附子(制,三分) 木通 茯苓(各七分) 升麻(煨,三分)川芎 枣仁(炒,各四分)...
...小儿吐泻因伤食者,用珍珠散;因胃寒者,用姜附汤,吐泻脉沉细,手足冷者,灸脐下一百五十壮;慢惊吐泻灸中脘五十壮。(人家肯用姜附,小儿亦已幸矣,若灼艾至一百五十壮,以此法劝之,断乎不允,只索托之空言耳。)...
...儿科治法概要 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 (一)治法选用 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脾.不可下.吐泻所论冷热时月.此钱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
...儿科之病,惊、疳、吐、泻为多,四者又相为终始。大约因疳而成吐,因吐而成泻,因泻而成惊。故小儿口内流涎,乃疳之兆也。起首即治疳,而吐泻之症不作,又何致惊症之生也。惟其失治疳症,而胃气受伤矣。小儿纯阳,原无损于阴气。伤胃气者伤阳气也,阳伤阴亦...
...欤!六和汤治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缩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 赤茯苓 藿香叶 白扁豆(姜汁炒)木瓜 香薷 浓朴(姜汁制) 姜枣水煎服。清膈饮子治小儿伏热,呕吐烦渴,五心热,小便赤少。香薷(三钱) 淡竹叶 人参 ...
...真元,以免竭脱。【入方】六君子汤 治小儿吐泻之后,脾胃大伤;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气虚寒,并皆治之。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法半夏(五分) 真广皮(五分) 炙甘草(一钱)四肢厥冷,加炮姜,甚者,加附子五分...
...所论“脉法”和“病证”,有不少可取之处。在隋唐医学巨著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儿科专论。如《病源》卷45~50,集中论述小儿护养、杂病诸候,共255论,是最早小儿病源症侯学的专题论述。唐代孙思邈非常重视小儿,认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