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六经气化论者,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了六经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机制,论述了六经病的证治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六经...
...《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
...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在讲解263条时指出:“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之阳证,阳热在胸腹腔间,半表半里之处,既不可入里,又不可出表,只可向上行于孔窍之间。”《伤寒论》在263条中提到“口苦”、“咽干...
...病名。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证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又“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
...皆非疫病,而皆由触寒所致,故皆名伤寒。读此两语,则仲景明明告人以温热之病,即在《伤寒论》中矣。后人既不知此本仲景语,而又疑叔和自为此语,转若仲景所未道,因而削之。又因而驳之。若彼一见《外台秘要》,(按《外台秘要》诸论伤寒篇,以《阴阳大论》、...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圣人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
...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扶正祛邪之剂,以治疗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的崩漏证。 伍艾叶温经止血安胎 如《金匮》胶艾汤、胶姜汤俱以阿胶、艾叶并用,以温经止血、养血安胎。其中胶艾汤中既以阿胶配地黄以养血止血,又以阿胶配艾叶以温经止血,共奏暖宫调经、和血止血之功,以治冲任不调、...
...本篇与伤寒论原文读法篇对照着读。读《伤寒论》者,只喜读方,最怕读文。文无理路可寻,方有病证可按也。虽有病证可按,仍无理路可寻。前代儒医徐灵胎谓《伤寒论》只可一章一章读,不能整个读。夫所谓论者,乃整个论,非一章一章论,如按章去读,不读整个,...
...清初医家。字郊倩。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推崇仲景学说,生平精研《伤寒论》,提出应以“表里脏腑”四学读伤寒,诊法关键在于脉。他汲取喻嘉言、方有执研究整理伤寒条文之长,再行归类条理,阐发己见,着成《伤寒论后条辨》(又名《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