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0年代后,由于蛋白质化学和免疫化学技术的进步,自血液中分离、纯化补体成分成功,现已证明补体是单一成分的论点是不正确的,它是由三组球蛋白大分子组成。即第一组分是由9种补体成分组成,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C6、C7、C...
...补体系统两条激活途径中,涉及到14个补体蛋白(C1-9,及B、D、P因子)的参与。近年来,由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已阐明许多补体分子的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及遗传特征,从而大促进了人们对补体系统激活过程机理的认识和对各个补体分子...
...据日本学者报道,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的膜可激活补体,该作用在血透开始后达高峰,到血透结束时恢复到透析前水平。 东京Nihon大学医学院内科的Hiroyuki Ohi博士及其同事推测,虽然C3水平无变化,但透析可改变C3的活性。研究人员在体外...
...补体的测定包括测定补体总量、溶血活性、单个补体成份和补体片段量以及补体参与试验等。 >1∶10为阳性,诊断布氏杆菌病符合率为97.96%。...
...补体的测定包括测定补体总量、溶血活性、单个补体成份和补体片段量以及补体参与试验等。 0~1∶10 >1∶10为阳性,诊断布氏杆菌病符合率为97.96%。...
...目前认为,细胞免疫应答是移植排斥的主要机制;CD4+的TD细胞和CD8+的TC细胞是主要的效应细胞。(二)抗体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抗体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比较复杂。它可以通过传统的途径,即活化补体和ADCC作用参与移植排斥。在某些性况下,也可以...
...C1q是构成补体C1的一个重要成分,分子量为390000,由6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对称的六聚体,当两个以上的C1q与免疫复合物中的IgM或IgG的Fc段结合后,C1q构型发生改变,导致C1r和C1s的相继活化,启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临床上...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
...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AP)激活时,补体前段成分(C1,4,2)不活化。参与AP激活的除C3~C9外,尚有P、D、B等因子。 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参与的成分为补体C3、C5~C9、P因子、D因子、B因子...
...C1q是构成补体C1的一个重要成分,分子量为390000,由6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对称的六聚体,当两个以上的C1q与免疫复合物中的IgM或IgG的Fc段结合后,C1q构型发生改变,导致C1r和C1s的相继活化,启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临床上...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