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研究专著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在脉学和舌取得进展同时,对于四综合研究,亦有不少专著。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之一《四诊法》,内容虽偏重于切脉,但也详实地记述了五官、色脉、声、问病、辨舌等诊察方法。《医宗金鉴·四心法要诀》(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3.html

大小肠脉部位辩_《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非死血也。’依法治之,下黑粪如梅核者碗许而愈。”俞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结粪。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余谓此非取脉之巧拙,乃为大小肠本不该侯于两尺部之明证。清季龙柏氏著《脉药联珠》一书,于大小肠之脉部位,标新立异,...

http://qihuangzhishu.com/1044/12.htm

楚医诊脉查明装病�_【中医宝典】

...司马迁《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中医脉学是从扁鹊开始。但是诊脉技术是扁鹊一个人发明吗?还有其他资料可以佐证吗?有不少证据表明,扁鹊诊脉技术也是有渊源,是传承于先人。这里有一个真实例子。� � 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1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9998.html

部位_《脉理求真》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先天之气化,后天之本源,而为诸气之统司焉。每见阴虚血耗之人,日服六味四物而不得阴长之力,其故实基此耳。岂尽于六部是求,而不归于气口胃气是乎。(提出胃气为诊脉之要。胃气者,谷气也。谷气减少,即为胃气将绝,血何从生。今人好用四物,而罔顾瞻谷食...

http://qihuangzhishu.com/846/3.htm

温热疼兼下痢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天津张姓媪,年过五旬,先得温病,疼即又下痢。病因 因其夫与子相继病,故屡次伤心,蕴有内热,又当端阳节后,天气干热非常,遂得斯证。证候 腹中搅疼,号呼辗转不能安卧,周身温热,心中亦甚觉热,为其卧不安枕,手足扰动,脉难细,其大致总近热象,...

http://qihuangzhishu.com/513/547.htm

诊脉精要_《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度.乃返于肺也.其五十度.则阴阳之.数已行尽而返于肺则名.曰大会脏腑之所终始也.以其会于肺.故即肺脉.便可脏腑诸病.西医不知营卫相会之处.而但知脉是血管.辨中国诊脉之非只自形其粗浅耳.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至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阳之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huitongyijingjingyi/767-7-11.html

保健法_部位养生_【中医宝典】

...常揉可使胃肠及腹部肌肉强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使吃进食物能充分消化吸收,有益健康。 所谓揉,就是在睡前、醒后,仰卧床上,想着肚脐,先用右手顺时针方向绕脐揉摩,累了再换左手,方向相反。 此法在我国已...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129.html

华氏脉一神奇诊断学_【中医宝典】

...一提及中医脉,天下闻名,诊脉高手为百姓所称颂。古代中国只有中医,所以名医圣手比比皆是,而随着近代西洋医学涌入,以及医学教育体制影响,中医近几十年来逐渐下滑,这其中有中医自身问题 如中药剂型类别少,使用不方便;中医外科急救不发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014.html

脉诀考证·脏腑部位_《濒湖脉学》

...绍兴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 慈溪赵继宗曰:脉诀言,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者,非也,心肺居上,为阳为浮;肝肾居下,为阴为沉;脾居中州,半阴半阳...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775.html

中医四切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资料。切诊包括脉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50.html

共找到881,75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