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脉象的特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脉象即称为平脉,所谓“有胃为平”,平脉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反映;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曰“胃少为病”;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曰“无胃为死”,是病情危重反映,亦称真藏脉。 神: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22.html

周仲瑛_四诊合参 问诊 切诊--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首先应当了解如何调息,如何下指,以及掌握三部、七诊、九候、五十动的基本要求。三部脏腑取诊法,脉与时令、个体、饮食、生活、情志的关系,正常平脉的形态等,然后才能识别有病脉。脉象的分类,一般说来有二十八脉(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ouzhongying/1103-3-2.html

中医脉象芤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芤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浮、大、中空、无力的几种条件的综合体,芤脉与虚脉不同的是它的无力更多表现在“中”,而两边实际是反应“外”却相对的有一定力度,不过较正常脉的力度仍是不足的亡与虚脉的虚软无力,豁然浮大表里皆不足不同。 这...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36.html

脑充血头疼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术】

...决明五钱捣碎天冬五钱 生鸡内金钱黄色的捣 苏子钱炒捣 茵陈钱半 甘草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复诊 将药连服四剂,诸病皆见轻,脉象亦稍见柔和。惟大便六日仍未通行,因思此证必先使其大便如常,则病始可愈,拟将赭石加重,再...

http://qihuangzhishu.com/513/475.htm

药用动物饲养-驯化_【中医宝典】

...条件而达到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在体发育早期阶段,通过人工饲养管理而创造出特殊的水与热量代谢的条件,并使被驯化动物不受敌害的侵袭,不受寄生虫及类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对动物驯化与养殖的种类不断增多。药用动物的驯化便是一个重要方面2驯化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4053.html

回族医学史话_民族中医回医_【中医宝典】

...中国回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中阿医药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当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交流日益频繁,据史料记载张骞曾到达大宛即今中亚费尔干纳、大月氏即今阿富汗北部、大夏即今阿姆河南、康居...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2864.html

论内经七篇大论对疾病的认识_【中医宝典】

...未病,防御六气淫泆袭人方面,七篇中显得很缺乏,只是泛泛一提 “ 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 ” 《六元正纪大论》, “ 养之和,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 《五常政大论》。对照《内经》其它篇章中的避邪防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98.html

脉象反映的生物信息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素问·五脏别论篇》说:“气口即寸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第一难》说:“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门,何谓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89.html

方论四十七_《中国医籍考》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张仲景口齿论〕宋志一卷 佚〔邵氏英俊口齿论〕新唐志一卷 佚〔排玉集〕新唐志卷注曰口齿方崇文总目作三卷佚〔中和先生口齿论〕宋志作冲和先生崇文总目三卷 佚〔广陵正师口齿论〕宋志作唐陵王师崇文总目一卷 佚郑樵曰。唐供奉僧普济...

http://qihuangzhishu.com/485/139.htm

要从多元性认识中医_【中医宝典】

...回顾和反思2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阴影中,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现代科学为最高的的价值标准,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37.html

共找到561,52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