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
...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诸病源候论》“三尸虫”理论的临床应用。主要著作有《明清临证医话精选》,论文“贵在传承,重在...
...脉诊除了上述常用指法外,尚有一些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指法。如《重订诊家直诀》中即载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等等,并一一作了说明。 其曰:“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
...内经》而进行的。 “脉法”的初期应当是经络检查,经络检查里的方法之一是诊脉动亦即脉“气”,正式形成的诊脉动为主的脉诊是《内经》介绍给后A的,后世的脉法完全是诊脉动的方法,这亦正是继承《内经》的,《内经》诊脉方法和部位尽管不同,同时亦没有提出独...
...中医具有辨证方法的辨证论治的精诣。古代脉诊原则上与临床、理论等都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它们是一个系列。从《内经》众多的经文中都能证实这一点,尤其是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脉含明阳。”这是总的认识与要求,阴阳是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它...
...是汉末魏晋时人所以《难经》、《脉经》相距的年代不应是很远的),使独取寸口成为近两千年唯一的诊脉方法,所以无宁说《脉经》以来的脉学家和脉法著作等,实际都是《难经》的后裔。 《难经》对寸关尺的新说亦是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在《内经》上,虽然有诊,...
...中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吴忠文前往家中诊治。诊见:神昏谵语,颜面似潮红,双眼及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强直抽搐,腹胀拒按,小便失禁,已数日未见大便。舌红,腐腻苔,寸口脉细数,切双趺阳脉滑实有力,双太溪脉稍微有力。即曰:“胃肾二气尚存,可救。”...
...,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结 语 脉诊作为中医“四...
...四诊之一。分脉诊及触诊两部份,这是运用指揣的触觉,在病者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脉诊常取病人腕关节后的桡动脉搏动处。参见“脉诊”各条。“触诊”是对病人的皮肤、胸腹及病痛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色块或其他...
...以上种种原因,舌诊学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其转折点是从明代开始,到清代湿热学说的兴起,舌诊学的发展始进入了余盛时期。 明清以后,舌诊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全面的发展,尤其清代温热学说的兴起,对舌诊的重视和研究远远超过了脉学,舌诊论著,层出不究,...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