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知皆非也。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同一脉也,见于此症为宜,见于彼症为不宜;同一症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症不合,从症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
...经曰∶“二阳结(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谓之消。”同一结也,而气分、血分判焉(病在气分则渴,病在血分则不渴。消渴以渴为主而判气血,血分亦有渴者)。气分结者,病发于阳;血分结者,病发于阴。二症相反,如同冰炭。其发于阳也,阳明被火煎熬,时引...
...《内经》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对诊脉的方法、脉名、正常脉、病脉以及死脉的认识,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诊脉方法有“三部九候法”、“人迎脉口诊法”、“尺寸诊法”、“寸口诊法”等等。 舌诊与脉诊虽然最早都见于《内经》但从内容和重视的程度...
...无异议,想到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取附子之毒,又有斩关夺门回阳之效,《中华医药大辞典》述到附子有复苏脑细胞的功能,对神经细胞有兴奋作用。因而对中药治急症,不宜用西医的诊断来影响用中药的治疗,从脉治证是可以助效的。这位病人复苏后用补阳还五...
...谈到诊脉要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把握阴阳进退与顺逆,早已成为诊脉的重要法则。所谓“先别阴阳”,其中既包含着正气盛衰之势的变化,叉包食着具体的病变情况。 而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可以用前述诸法进行...
...用药之法,须寻实据之症固已。然有症脉相应,根据脉用方,而为正治者;亦有症象分明,脉象模糊,难于根据脉立方,而必随症施治者。余于治法中立此两条,则从症从脉,自有准绳,玄机之士,所当触类而旁通也。─每症章中,详立外感内伤,诚恐学人混于施治。然亦有...
...。还需指出,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若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八)脉症顺逆与从舍1。脉症顺逆:脉症顺逆是指从脉与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时候...
...阴脉.忌洪数阳脉是也.脉经不辨误.经脉从阴阳.病易已.按男子阳.左脉大为从.女子阴.右脉大为从.春夏阳.脉浮大为从.秋冬阴.脉沉细为从.外感病.阳症见阳脉为从.阴症见阳脉亦为从.内伤病.阳症见阳脉为从.阴症见阴脉亦为从.四言脉诀.脉贵有神....
...症状均消失。我从这件事深刻体会到,治病毒中医有办法,脉诊不敢丢,而且当后来我再次研读到《灵枢·刺热篇》时,发现该病症状与心热、肝热相似,但又不全是,而且通过我的切身体验,感觉到《刺热篇》整理凌乱和资料堆砌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该篇基础之上,...
...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与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是否相对应进行治疗”,进而做到“十人一方”,笔者对此谈一些看法。 症指症状,属疾病现象,是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是“观其脉证”进行症状确认的结果。笔者需要强调的是,“观其脉证”的“证”指症状。 证指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