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医学正宗》。四卷。清·方肇权撰。刊于1749年。本书以脉诊与辨证为纲,卷一以辨脉为主;卷二-四分述内、儿、妇、外各科多种病症证治,每一病证分述病因、辨证、治法、方药及治案;卷末附常用药药性及经穴述要。其论脉以迟数为纲;其辨证以寒热...
...医案著作。陈景岐编。刊于1935年。陈氏汇集古今书籍中各种奇病诊治验案300余种,加以整理编成此书,每病一则,注明病名和医者姓名。多属不常见的奇特病例、其治疗方剂亦为有特效的简易方。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所记述大多为传奇式治案,须分析对待...
...医案著作。陈景岐编。刊于1935年。陈氏汇集古今书籍中各种奇病诊治验案300余种,加以整理编成此书,每病一则,注明病名和医者姓名。多属不常见的奇特病例、其治疗方剂亦为有特效的简易方。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所记述大多为传奇式治案,须分析对待...
...饮酒特多一例治验 张××,男,50岁,本县某银行干部,2003年12月13日患者家属陪诊。 诉:患者每天(24小时)饮酒两瓶(即2斤左右)3个月余。 该患者患失眠6年余,服用安定类西药可入睡。至最近1年多来失眠加重,服安定类药亦乏效。一次...
...心中憺憺大动,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肋支满,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等。 4、足太阴脾经病证——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癥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股膝...
...。【外感胃脘痛之因】其人中气向寒,偶触时令之寒,则寒凝胃口而痛。若内有积热,外遇湿热,两热蒸酿,则热壅胃口,亦成胃痛之症。【外感胃脘痛之脉】或见浮紧,寒邪在表。或见沉弦,寒邪入里。或见浮数,表有热邪。或见沉数,里有热结。【外感胃脘痛之治】...
...仍不时自汗,动辄气短乃心气不足较甚,加黄芪“补虚”,益心气,固表止汗;加五味子“主益气”,滋肾阴,生津敛汗。笔者临证辨治心悸时,常对证加以黄芪、五味子对药,二者既可补心气,升心阳,又能敛心阴,收心气,相得益彰。方证相应,故疗效彰显。 案二、...
...?心衰属于急危病症,相当于中医“心悸”、“喘促”、“水肿”等病症范畴。本文3例心脏病病人均是在西医综合用药救治后而疗效欠佳者,遂结合中医药,仿仲景的“病证结合”、“脉症合参”的方法治之,果有良效。 首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病人,伴心源性...
...身倦气怯。余曰。此大惊大虚之候。宜从温补者也。遂于补剂中多加茯神枣仁。投十余剂。全不对病。余为徘徊治法。因自讦曰。非外感也。非内伤也。非杂症也。虚汗振掉不宁。能受补药。而病无增减。且闺中处子。素无家难。其神情浑似丧败之余。此曷故耶。忽而悟曰...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