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群按其形态的大小分两类:一类为大吞噬细胞;另一类为小吞噬细胞,亦即中性粒细胞。两类在形态上各有其特征。外周血或实验动物腹腔液等标本中白细胞分类和计数为重要的常规指标,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对诊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具有...
...Swachman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移动性↓粒细胞减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胰腺功能↓骨髓发育↓5.懒白细胞病中性粒细胞移动性↓?? (五)原发性补体缺陷病在五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补体缺陷的发病率最低。补体系统的各种成分均可发生缺陷,其中以C1q缺陷、C2...
...1936年,R.Gorer利用近交系小鼠研究发现:小鼠的自发肿瘤移植到同系小鼠体内能够生长,但在不同系小鼠则遭排斥;这种排斥作用不仅针对肿瘤,也针对供者正常的组织、细胞;还发现决定移植物排斥的基因与红细胞抗原2的基因一致,故将其称为H-2系统。...
...的集落。G-CSF还能作用于完全成熟的终末粒细胞,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超氧化物的产生。临床上G-CSF可用于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G-CSF作为肿瘤化疗的辅助制剂,在化疗前的适当时机给予,可使髓性白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对大剂量...
...1.血液检查:一半病人血沉加快,周围血象白细胞常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2.头颅平片:大多数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征,个别的可见松果体钙化移位。 3.CT扫描:不但可定位,并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及脑组织、脑室的改变、特别易于发现多发性...
...特异性大大提高,减少了可能的交叉反应,使试验结果可信度更大。单克隆抗体的均一性和生物活性单一性使抗原抗体反应结果便于质量控制,利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已有许多检验试剂盒用单抗制成,其主要用途如下:1.诊断各类病原体这是单克隆抗体应用最多的...
...(一)血液中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约600~1000:1,两者的比重不同其沉降速度亦异,通常用两种方法加以分离。本法是利用血细胞自然沉降率的分离法,采集血液后应及时抗凝,通常选用肝素抗凝法。肝素能阻止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
...中国首次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为非血缘供受体移植增加成功率。 解放军307医院免疫学研究室主任奚永志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最近首次发现了一个HLA(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这为中国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无血缘关系供受体移植迅猛增加的...
...多为非特异改变。可出现血沉显著加快。血象可出现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后期因骨髓受累可有、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如肝肾受累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可有血尿和蛋白尿。有的可有免疫学异常如免疫球蛋白增高、补体降低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议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