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68.htm

精神病先兆意义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关系亦极为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注于头”说明头部有丰富的经络贯注。其中,上于头部的经络有手足三阳经,手三阴经虽然未上头,但通过经别,其经气亦间接上头。尤其督脉与脑最为攸关,如《灵枢·动输》曰:“督脉者,……入络脑...

http://qihuangzhishu.com/128/257.htm

手纹先兆——手相学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手少阴心经的分支“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余手太阴脾经及手厥阴心包经,也可通过经别间接与头联系。因此手脑虽非毗邻却有唇亡齿寒之系,手掌有一些重要穴位,如手心的劳宫穴以及十指尖的十宣穴位,其经气都和脑相关联,因此常作为急救复苏穴位。如王维浩...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0.htm

经络是什么?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75.html

经络是什么?_【中医宝典】

...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59.html

从马王堆医帛书到《灵枢·经脉》看经络学说起源和发展_【中医宝典】

...以下简称《足臂》、《阴阳》)、《五十二病方》等。据考证,《足臂》应早于《阴阳》,可以上溯及春秋时期。二书均只描述了十一条经脉,无臂厥阴脉。而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内经》中,已呈完备的十二经脉,并与经别、络脉等共同构成了联结人体内外表里的经络系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77.html

经络是什么?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241.html

张重华_(五)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忘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已知十二经脉中,阳经均循行至头面,阴经也直接通达或通过经别合于头面,加上奇经等联系,使五官成为经气会集的重要部位,与全身的关系密切。说明五官的功能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人体...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angzhonghua/606-3-5.html

水银_《证类本草》_中医本草书籍_【岐黄之术】

...者,并旧朱漆中者,勿用经别药制过者,勿用在尸过者、半生半死者。其水银若在朱砂中产出者,其水银色微红,收得后用胡芦收之,免遗失。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时,其毒自退。若修十两,用前二味汁各七镒,和合煮足为度。圣惠方∶误吞银...

http://qihuangzhishu.com/471/130.htm

足阳明胃经(左右凡九十二穴)_《经穴汇解》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三.(谓大巨.水道归来也)气街动脉各一(气街穴名也.)伏兔上各一.(谓髀关二穴也)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谓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八穴也.)经别篇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

http://qihuangzhishu.com/912/60.htm

共找到15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