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家温正误_《温论》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也。但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不感异气,名曰温病,此病之稍轻者也。温病未已,更遇温气,变为温病,此病之稍重者也。伤寒例以再遇温气名曰温,又有不因冬伤于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感春温之气,可名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也。(按∶《...

http://qihuangzhishu.com/826/89.htm

初起_《温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温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yilun/826-4-2.html

荼的解释_荼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国语辞典 秋天繁密的荼花。荼到秋天花葉繁茂,因以荼比喻繁多。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荼。」 比喻刑法苛細。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昔秦法繁於荼,而網密於凝脂。」...

http://hanwen360.com/c/183927.html

疟_时病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疟指疟疾在一个地区引起流行,互相传染,病情较重。 【疟】 凡疟疾在一个地区引起流行,互相传染,病情较重的,称为“疟”。其临床表现有寒热往来。每日发作一次或二次,发热较高,烦渴有汗。...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845.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疫病有“皆相染易”的特点。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入所致。《类证治裁》卷一:“为时行疠气,有大,有常。大沿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大数见。常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514.htm

_《冷庐医话》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内经》疗小金丹古法,今不能用。近日所传治瘟之方,刘松峰之五瘟丹,制甘草(年为君)、黄芩(乙庚年为君)、黄柏(丙辛年为君)、栀子(丁壬年为君)、黄连(戊癸年为君、)香附(去净细毛)、苏叶(凤头者)、苍术(米泔浸)、陈皮(以上四味为臣)、...

http://zhongyibaodian.com/lengluyihua/701-6-10.html

正确对待“膘”“啃”_秋季养生_【中医宝典】

...我国民间有“贴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专家指出,立秋“贴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害健康。 今年8月7日日立秋,很多民间有“贴膘”、“啃”的习俗。但是要正确对待。 “贴膘”...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589.html

正名_《温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耳,不可因易其文,以温瘟为两病,各指受病之原,乃指冬之伏寒,至春至夏发为温热,又以非节之暖为温,果尔,又当异证异脉,不然临治之际,何以知受病之原不同也。设使脉病不同,病原各异,又当另立方论治法,然则脉证治法,又何立哉?所谓枝节愈繁,而意愈...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yilun/826-5-34.html

《温论》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http://qihuangzhishu.com/826/index.htm

扶元逐汤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证因方论集要》扶元逐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证因方论集要》:扶元逐汤【处方】黄耆(炙)、升麻(蜜水炒)、白术(土炒)、柴胡(蜜水炒)、陈皮(炒)、玉竹、沙参、甘草(炙)、当归。【功能主治】扶正托邪。主证。【用法用量】...

http://zhongyaofangji.com/f/fuyuanzhuyitang.html

共找到35,34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