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的形成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重要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伤寒杂病论》。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素问》流传到唐代时已残缺不全。唐朝太仆王冰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增补了第七卷中的...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放在治疗的首位。因此,蒙医对于胃肠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疗效。 此外,尚有“脏腑说”、“白脉说”、“黑脉说”、“四季发病规律”、“南北人群发病差异”,以及瘟疫、热病的独特理论学说和治疗方法,指导着蒙医临床实践。 ...
...特征是髌骨发育不良或缺失、指(趾)甲营养障碍、肘发育不良、髂骨角和肾功能衰竭。1897年Little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20世纪60年代中期Muth和Silverman描述了本综合征肾小球结构的病变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
...、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 八卦学说为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太极’是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两仪’就是...
...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壮族医药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壮医药知识也由零星积累逐渐系统化,大约在唐宋之际,壮医理论已处于萌芽状态,其...
...□ 张养生 陕西中医学院 中药性能理论是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加强对中药“性能”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 ...
...在唐宋时期,壮医引进了汉医的阴阳、脏腑等概念,并结合自身的认识水平,用来作为说理工具,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使壮医的理论水平及临床诊疗水平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古代壮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最初只是影影绰绰,总的来说,躯...
...结合探索阶段。我们成立了中医肾本质研究室,研究中医肾与肾脏内分泌功能以及如何用生物化学理论、方法探索中医肾内涵。第三阶段在1984~1990年,是“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相关疾病研究阶段。我们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室,研究肾主骨生髓...
...病例对照研究是研究人群中已经发生过的暴露与已经发生疾病的关系,是先确定病人,再追溯可能与疾病有关系的因素,必须确认暴露是发生在疾病之前。其结构模式见图29-1。...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