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痧证之一。指痧毒入于肾的一种危重痧证。《痧胀玉衡·腰痛痧》:“痧毒入肾,则腰痛不能俯仰。若误饮热汤、热酒,必然烦躁昏迷,手足搦搐,舌短耳聋,垂毙而已。”其脉如见左尺虚微、右尺洪实或兼歇止者,刺委中出瘀血;或刺中魁穴,以香油钱刮命门穴...
...于血分者多;……微现者,毒阻于气分者多;伏而不现者,毒结于血分者多。”治以放痧法为主,亦可以刺血法以泄痧毒,并须按兼症的不同予以辨证论治。参见痧证诸条。...
...哲言痧者,天地间之厉气也。入于气分,则毒中于气而作肿作胀,入于血分,则毒中于血而为蓄、为瘀。凡遇食积痰火,气血即因之阻滞而不散,此痧之所以由来也。故人之壮实者有痧证,即人之虚弱者亦有痧证,则痧之发,何论人之虚实乎?○痧证,先吐泻后心腹绞痛...
...甲骨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其中包含有可供研究殷商时期对人体、疾病认识的宝贵史料。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会意文字,从文字的形体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人体已有一定的认识。首,象人的侧面头形;耳,象耳的轮廓;目,象人的眼睛;鼻,象...
...丙寅中秋后,接到刘华封自济南寄赠所着《烂喉痧证治辨异》一书。细阅一过,其辩证之精,用药之妙,立论之通,于喉证一门实能令人起观止之叹。咽喉为人身紧要之处,而论喉证之书向无善本。自耐修子托之鸾语,着《白喉忌表抉微》,盛行于一时,初则用其方效者...
...所谓胀,就是痧症多有头昏脑胀,胸部闷胀,腹部痛胀,全身酸胀等。明、清时代,我国有位对痧症有研究的医生叫郭志邃的,曾写过《痧胀玉衡》,就是一本介绍痧症的专门书籍。 ...
...近年来,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在儿科腹泻治疗中的作用获得广泛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的黄志华教授日前强调说,临床应加强对益生菌安全性的认识。例如许多抗生素对益生菌有影响,合用时应慎重。 据黄志华介绍,目前,国内主要的...
...病证名。因伤于寒邪所致的痧证。《痧证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冱,伤脾败胃,凝结成痧者有之;又或寒凉败脾,食痰内滞;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又如暑天行路,骤饮冰浆,酷日...
...标志是壮医对岭南及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痧、风、湿等病证的防治达到丁相当的水平。 一、对瘴病、痧病的认识 在这一时期,由于壮医理论的萌芽和医疗经验的积累、发展,使壮医对壮族地区多发病、常见病有了较明确、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瘴病、...
...胃、喉属肺)溃烂如糜等实、热证候。《喉痧证治概要》对其病因病机作了简要的概述,如谓:“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疠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痧也。”丹痧的治法,前人多主张“宜散” “宜清”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