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互证.则知是编一方一论.悉皆酌古准今.丝丝入扣矣.·黄坤载陈修园两家医书.近世颇有好之者.按两君学问渊雅.于伤寒金匮不无发明.惟泥古太过喜为大言高论.其于温病治法仍袭伤寒论及防风通圣散诸方.用之每多偾事.切勿轻信其言.致为所误.·新安...
...”之毒,在《易》义当训治,在《老子》则为“优育”之意。后贤有以本论毒字为语病者,真所见未广耳。(五)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伤寒例》)王朴庄曰∶此桂枝、麻黄二汤证也。(六)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俞××,年过四旬,于孟夏得温病。 【病因】 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 【证候】 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 【诊断】 此病系在...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
...四逆汤发汗,亦脏腑荣卫之气复和之故。温病忌发汗,亦与桂枝杨证忌用麻黄之理同。温病之得汗而解,亦与桂技扬证用芍药敛荣气以与卫气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过不可用桂枝生姜大枣炙草热性横性之药耳。...
...□ 李经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在众多现代编纂的中医药文献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教授总主编的《温病大成》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编纂者匠心独具、创意新颖,出色地将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与相关知识的深度发掘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继承...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
...(一)至春分节后,天令温暖,有人壮热为病者。乃温病也。《经》云∶冬伤于寒,发为温病。又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言冬时伏气,随时温热发出,但所发之因不同,有感非时暴寒而发者;有饥饱劳役而发者;有房室作力而发者。所感之客邪既殊,...
...门人问曰.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仲景但言温病.并未指明春温.温病果专属春时发乎.答曰.冬三月此谓闭脏.古圣人顺冬气以养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养脏之道.预为来春奉生...
...热,即温病之类也。高热、剧热,即热病之类也。观此而温与热之名义,涣然冰释矣。二、论伤寒成温之理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自阳气内郁结,而后为热病矣。自冬至之后,一阳渐生,阳气微弱,犹未能上行,《易》曰潜龙勿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