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疖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 【暑疖】 指发生于暑天的小疖肿。多由痱子搔抓后感染而成。又称“痱毒”或“热毒”。此症以小儿及新产妇为多见,好发生在头面部。...
...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汤主之。东垣分暑病有二∶或避暑深堂大厦,静而得之,名中暑。中暑阴症也,必头疼恶寒,身形拘急,支节疼痛而烦心,肌肤火热无汗,当用大顺散以发散是也。若行人、农夫于日中劳役,动而得之名中热。中热阳症也,为热伤元气,必苦头痛,发...
...运气 增订客气客运活法 卷中\古今名医暑证汇论 张仲景·伤寒例第三论、湿第四论、辨太阳病脉第五论 孙思邈·伤寒例论 刘河间·中暑论 李东垣·暑伤胃气论 朱丹溪·中暑论 辨动得静得 方古庵·附余暑论 王节斋·附余暑论 陶节庵·辨张仲景《伤寒论...
...夏日之暑不可与夏日之火并举也。盖火病乃脏腑自生之热,非夏令暑热所成之火。故火症生于夏,仍是火症,不可谓火是暑、暑即是火也。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气宜矣。陈士铎曰:暑与火不可并论,独吐至理。...
...病名。又名中暑、中暍。见《医宗必读·类中风》。由炎夏暑邪蒸晒所致。症见昏闷倒地,冷汗自出,手足微冷,面若蒙垢;或可兼见哕吐、气喘、口渴、烦热等症。治宜清暑通窍,以苏合香丸、消暑丸等灌服,并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处。醒后宜服益元散,或以四味香薷...
...夏季的主气,六淫之一。暑为阳邪,致病有季令的特点。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口渴、心烦、多汗、脉洪数等;暑邪又易耗气伤津,故常出现身体疲倦,四肢乏力、口干等症。“长夏”多湿,暑邪每易夹湿,常出现胸部胀闷,恶心呕吐或泄泻等症。...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heat]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食,或挟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于三焦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如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龙丸。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
...用辛温散邪之药.以疏通其表间之阳气.与治暑无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内伤脾胃中阳.以致吐泻霍乱肢冷汗泄等见症.因夏月阳气外浮.中阳虚弱.寒冷伤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温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阳.与治暑亦无涉也.古人大顺散等方.是治夏月着...
...一夏月亦有病凉者,偶遇暴风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为凉证,此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寒疫。治法与暑症异,亦以九味羌活汤、败毒散、以辛散和解为主,不可专用汗药。此论乃李东垣先生发自十书中,从来医书罕及,然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