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因此可以说,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括起来又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
...在通阳。肿胀病在水分,以治水为主,兼理气,气化,水自化也。在气分,以理气为主,兼利水,水行,气亦行也。必辨阴阳虚实,湿热壅滞属阳,浊气凝滞属阴。阳证按之痛,阴证按之不痛。阳证起于中焦,阴证起于下焦。凡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
...中有热治验 卷六 泻热门 上焦热 中焦热 下焦热 气分热 血分热 通治三焦甚热之气 发狂辨 阳证治验 除寒门 上焦寒 下焦寒 气分寒 血分寒 通治三焦甚寒之气 阴证治验 阴气有余多汗身寒 卷七 中风门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 中风杂说 中风...
...举阳证 假令阳病者,太阳之标不解,复入于本,发热恶寒而渴,五苓散主之。是湿热在下,故令秘而不通。余证不通者,随经而治之。若阴证不通者,脉迟细,浮中沉不一,阴气已盛,阳气欲绝,小盒饭自利,而色白反不通者,阴无以化,凝泣枯涸,如水之结冰,津液...
...,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海藏云∶理中汤加减八法,并无寒药。吐利后有表者表之汗出厥者温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大汗出,内寒外热者亦温之;至于吐下后,汗出不解,厥逆脉欲绝者,四逆主之。以是知此候无阳证,皆阴证也。仲景人参桂枝汤,...
...世人论伤寒,辄曰阴证,而不知有三说也。有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有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既犯房室而得热证,则灼热极甚;犯房室而得寒证,则阴寒极甚。热之甚,清剂宜轻;寒之甚,温剂宜重。斯无弊耳,乃世人混称夹...
...清臣曰:咽喉为出入之门户,一物不容。其证有喉痹,单蛾,双蛾,缠喉,名色总不外阴阳二字。阴证十中一二,阳证十居八九。红肿痰盛,臭气触人,为阳证,宜消风散热。慢肿痰少,全无臭气,为阴证,宜引火归元,此证宜放血,不可发汗。放血即发汗之意也。少商...
...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划分。因此,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上面几节所说的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型就属这类情况。以阴阳命名的除了阴证、阳证以外,还有真阴不足,真阳...
...《阴证略例》,将锓以传,以诏后学,且与天下卫生之君子共之,子盍为我题其端?予退而伏读之,善之曰∶异乎哉!未有是书也。其于救物利生之念深矣!至其论阳证见阴脉者死,谓有外伤内阴,若与阳药犹可生。若及阴阳易分寒热,阴阳易随仲景三经用药,皆出古人...
...姑无论其舌之青、黄、赤、白、黑、干润、燥裂、芒刺满口、红白相间、黄黑相兼,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是阴证则有阴象足征,是阳证则有阳证可凭。识得此旨,则不专以舌论矣。诸书纷纷论舌,言某舌当某药,某舌当某方,皆是刻舟求剑之流,不可为法。学者务于平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