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萍_一、求本审因,详察细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一)病因,四俱重。 四各有特点,缺一不可。四的应用,要善于抓住重点,有时重问诊,有时重切脉按,须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因人、因时、因地有所侧重。疾病变化多端,各有其本,孙思邈说:“有内同外异,亦有内异外同。”内就是本质,就是疾病内部...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wanghuiping/490-3-1.html

《四韵语》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专着。一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清·何梦瑶撰。首为十二经脉歌,次为四心法撮要、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301.htm

的重要意义_中医_【中医宝典】

...则将闻与其他三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在四中的位置,强调了闻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之一的闻,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 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zhen-2/a11973.html

_《医学真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二日,上无苔,至三四日谷食不入,反有苔?则有食有苔之说,可知其讹谬矣。方书三十六,张大繁言,毫无征验。世医不知此属伪言,临施治,执以为信,非所以救之,适所以害之矣。夫平人之本无苔,微有苔者,不过隐隐微微,淡白、淡黄之间耳!惟三焦...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enchuan/858-29-0.html

临症千万不能丢_【中医宝典】

...不少的业内人士在私下里道出来。试问,古代众医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村落,不会诊脉,何以立足?而且纵观大医临证,每于疑惑不前之时,诊脉以吉凶。 坦白地说,中医不靠脉,只依靠望、闻、问谁能认得清,认得准老百姓的疾病,长此以往人们还敢相信中医吗...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8.html

心得一二_【中医宝典】

...假脉。” 盖肝主疏泄,敷布阳气,倘肝气阻遏,阳气不能布于四末,而肢冷,而冻伤。此脉右弦细左微,正是肝气阻遏,阳气郁于中之脉象。12月复诊,虽气温一降再降,而手足温,两手寸关皆现浮滑带数之脉,阳气畅达无碍矣。 二、脉易学而难精 脉中医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73.html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的研究,以脉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http://qihuangzhishu.com/92/2.htm

中医师必须擅长脉——与陈清光先生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中医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很多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会把”。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师,不能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不能掌握中医这一基本技能,而是问处方,看化检报告处方,何以称之为中医师。...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516.html

我的临证四观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发挥。 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的“临证四观”,即“识疾、辨证立法、辨症处方、药择优”,就是强调了继承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 为提高疗效,必须提倡汲取现代医学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医学诊断与实验室的技术与“,辨证,辨症,药”这四...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585.html

_《脉诀汇》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张三锡曰∶“《金镜录》载三十六伤寒之深浅吉凶,可称详备。然细讨究,不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已。”陶节庵曰∶“伤寒邪在表,则无胎。热邪在表,则胎渐生,自白而黄,黄而黑,甚则黑裂矣。黑胎多凶。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或属里热,全黑则热...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juehuibian/690-13-4.html

共找到435,51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