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病因,四诊俱重。 四诊各有特点,缺一不可。四诊的应用,要善于抓住重点,有时重问诊,有时重切脉按诊,须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因人、因时、因地有所侧重。疾病变化多端,各有其本,孙思邈说:“病有内同外异,亦有内异外同。”内就是本质,就是疾病内部...
...诊断学专着。一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卷一)。清·何梦瑶撰。首为十二经脉歌,次为四诊心法撮要、辨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病、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
...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 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
...一二日,舌上无苔,至三四日谷食不入,舌反有苔?则有食有苔之说,可知其讹谬矣。方书辨三十六舌,张大繁言,毫无征验。世医不知此属伪言,临病施治,执以为信,非所以救之,适所以害之矣。夫平人之舌本无苔,微有苔者,不过隐隐微微,淡白、淡黄之间耳!惟三焦...
...不少的业内人士在私下里道出来。试问,古代众医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村落,不会诊脉,何以立足?而且纵观大医临证,每于疑惑不前之时,诊脉以辨吉凶。 坦白地说,中医不靠脉诊,只依靠望、闻、问谁能认得清,认得准老百姓的疾病,长此以往人们还敢相信中医吗...
...假脉。” 盖肝主疏泄,敷布阳气,倘肝气阻遏,阳气不能布于四末,而肢冷,而冻伤。此脉右弦细左微,正是肝气阻遏,阳气郁于中之脉象。12月复诊,虽气温一降再降,而手足温,两手寸关皆现浮滑带数之脉,阳气畅达无碍矣。 二、脉诊易学而难精 脉诊是中医的...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中医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很多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会把”。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师,不能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不能掌握中医脉诊这一基本技能,而是问病处方,看化检报告处方,何以称之为中医师。...
...发挥。 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的“临证四辨观”,即“辨病识疾、辨证立法、辨症处方、辨药择优”,就是强调了继承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 为提高疗效,必须提倡汲取现代医学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医学诊断与实验室的技术与“辨病,辨证,辨症,辨药”这四...
...张三锡曰∶“《金镜录》载三十六舌,辨伤寒之深浅吉凶,可称详备。然细讨究,不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已。”陶节庵曰∶“伤寒邪在表,则舌无胎。热邪在表,则胎渐生,自白而黄,黄而黑,甚则黑裂矣。黑胎多凶。若根黑或中黑或尖黑,或属里热,全黑则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