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张氏医通》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属足太阴阳明脾胃。又属手少阴太阴。心脉挟口。统属冲任二脉。上唇挟口。属足阳明。下唇挟口。属手阳明。燥则干。热则裂。风则 。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者。名曰茧。有肿如茧如瘤者。或因七情火动伤血。或因心火传脾。或因浓味积热伤脾...

http://zhongyibaodian.com/zhangshiyitong/495-19-6.html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

http://qihuangzhishu.com/92/2.htm

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脾热则赤或肿;寒则青或噤;燥则干或裂;风则动或;虚则白无色;湿热则沈湿烂;风热则生核;狐则上唇有疮;惑则下唇有疮) 【沈】 〔草菜〕葵根(紧湿烂,乍瘥乍发,经年累月,又名沈。烧灰,和脂涂。)赤苋马齿苋蓝汁(并洗。)马...

http://wenxue360.com/bcgm/archives/2670.html

薛伯寿临证论医7则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窥大家风范。现将随诊时薛老临证教化之语整理成文,以启后学。 问诊很重要 薛老说,中医问诊很重要。中医诊病讲究“、闻、问、切”,讲究“司外揣内”,通过外在症状来判断脏腑气血的功能。外在的临床表现中有些可以通过望诊和切诊识别,但大多需要详细...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9044.html

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思想_【中医宝典】

...病人的康复。 中医学同全科医学的相似并非偶然,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另外,中医、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一根针、一把草”的治疗手段,更适合广大社区和家庭。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应该努力学好中医学,以便能在临床...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33.html

冬季护_【中医宝典】

...冬季寒风凛冽,气候干燥,风吹干,口唇皮肤黏膜容易脱屑、起疱,嘴唇发生干裂,甚至口角开裂出血,容易使细菌乘机侵入,引起感染发炎和糜烂等。因此,冬季保健宜护。 预防冬季唇裂的方法是:洗脸以后涂上油脂,外出时注意保暖,平时多饮水,多吃蔬菜、...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364.html

中医舌中病理苔色有几种?各主何证?_【中医宝典】

...在中医舌中病理苔色有4种: ⑴白苔:主表证,寒证。 ⑵黄苔:主热证,里证。 ⑶灰苔:主里证,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⑷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及主寒盛。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328.html

_《经络考》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属足太阴脾经(《素问》曰∶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灵枢》曰∶脾者主为胃,使之迎粮,视唇舌奸恶以知吉凶。故上下好者神端正,偏举者脾偏倾。揭者脾高,下纵者脾下。坚者脾坚,大而不坚者脾脆。脾病者黄,脾绝者四面肿。又...

http://zhongyibaodian.com/jingluokao5716/304-4-8.html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兼与黄煌商榷_【中医宝典】

...按照黄煌的逻辑,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医圣张仲景《临证指南医案》,这些医案基本上能够真实反映其诊疗思维和用药经验,但该书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用某固定方治愈某病几十例的记载,而我们也只能借鉴叶天士中医诊病思维和用药经验,掌握如久痛入络,活血化瘀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56.html

金明渊_二、博采众长 融合新知贯通中西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每每恳告学生;吾辈肩负承接中医启用西医技能之重任,当竭心尽力求其合辙。医药之用在于救疾苦,免夭折,人命至重,苟有良说良法,当一律研究采用,不可存中西门户之见。中医得西医之长而更切实际,亦西医得中医之法而更有进步。际此中西医学交流激荡之秋...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jinmingyuan/475-3-2.html

共找到401,10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