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章‘舍后且先’,皆其证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谦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 万物作而不辞,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万物作焉而...
...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
...在富贵贫贱之际,这一类的人生经验典故,多到不胜枚举。现在我们姑且摘取数则就反面发挥的诗文,以发人深省。 仔细体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宋、辽、金、元时期几首名人的诗,便可了解《老子》本章有关人生哲学的深意。也许说这些作品未免过于悲观低调...
...陶弘景,更加小心谨慎。葛洪便早早抽身,自求出任为勾漏令,以宦途当隐遁,暗暗修他所认为的仙道以终。陶弘景则及早挂冠神武门,悠哉游哉,造成“山中宰相”的局面,作他的洞天《真诰》,自在精神领域了事。 到了隋唐之间,文中子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
...归”。 朱骏声曰:儽,说文:“垂貌。一曰懒懈,从人,累声。”与“儡”微别,字亦作“儽”,又误作“○”。广雅释诂二:“○,劳也。” 释训:“○○,疲也。”老子“○○兮若无所归”,释文:“败也,又散也。”河上本作“乘乘”,“垂垂”之误。 武内义...
...,于是误认为动态即是存在,而不承认返有还无的静态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囗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囗”,是旧式农业社会用作鼓吹通气的工具,俗话叫做风箱。也就是《淮南子》本经所说的:“鼓橐吹捶,以销钢铁”的冶炼...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
...长大,又读过许多更深入的丹经道书,甚至全部《道藏》,真有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气势。只是相反地,历观许多修道学仙人们的结果,以及一般通人达士的著作,那又不免会心一笑,黄粱梦醒,仍然回到人的本位里来。例如司马迁,曾经亲访修道学仙的人们,...
...说不定他老人家一生下地来就白了的胡须,要笑得变黑了。当然包括现在我的《他说》。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严格地批判老子,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个字批判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
...见,“诚”字只此一见。又“曲则全”为古语,孙子九地篇“善为道者,以曲而全”,即其明证。庄子天下篇论老子曰“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即出此章。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盈、新韵(真、耕通韵,此二句本在“枉则直”之下,今据韵移在此)...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