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又名死舌。本病多由心脾积热上冲所致。症见舌肿,渐胀塞满口,肿硬而不柔和。《婴童百问》:“舌者,心之候,脾之脉络于舌也,脏腑壅滞,心脾积热,热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肿大,塞满口,是为木舌。”《赤水玄珠》卷三:...
...作家有徐枕亚、陈蝶仙、李定夷等。他们出版的刊物有《民权素》、《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礼拜六》、《小说世界》等,其中《礼拜六》刊载白话作品,影响最大,故鸳鸯蝴蝶派又有“礼拜六派”之称。 〔3〕绵连即连史纸,质坚色白,宜于印刷贵重书籍。锦帙...
...古病名。即脾脏中风。为风邪中于脾经所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补充腹满、身通黄等症。参见脾脏中风条。...
...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
...于颐,法当补脾。(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热。此恐汤氏之偏见,今两存之,以备参考。)张涣温脾丹 治滞颐效。白术 青皮(各半两) 半夏曲 丁香(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儿十丸,二岁二十丸,米饮下。脐风撮口□〔钱...
...痱,废也,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也。痱与偏枯是二疾∶偏枯,身偏痛,言不变,志不乱,邪在分腠之间,即中腑也;痱病,身无痛,手足不遂,言喑志乱,邪入于里,即中脏也。(《医学纲目》)偏枯,与痿异。偏枯者,手足脉道为邪气阻塞而然;痿则阳明虚,宗筋纵,...
...《集韻》《韻會》皮莧切《正韻》備莧切,𠀤音辯。《說文》判也。《廣韻》別也。《易·乾卦》問以辨之。《禮·學記》離經辨志。《註》辨,謂考問得其定也。《周禮·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註》辨,謂辨然于事分明,無有疑惑也。 又《韻會》牀䏶足...
...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甲乙经》作“故”字)有风气也。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字,普边切,白貌也。仲景云∶肺中风者口燥而唾,...
...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发展 有人统计,《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仅176字,概括性很强,历代注家对其有所补充发展,古代如王冰、杨上善、马莳、张景岳、李中梓、张志聪、...
...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可见,古代医家所说的脾,包括现代解剖学上的脾和胰两脏。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古人不名脺,而名为散膏。散膏即脺也,脾之质子为胰子,形如膏,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即脺与脾为一脏也。”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